英文中的“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从构词角度来看,本意是de-press即“向下压”,表达的意思是“沮丧”。所以,英文中的“大萧条”语意相当于“大沮丧”,这是一个没有给出词语内涵定义的状态描述。也就是说,仅从Depression这个词中,我们不知道人们因何而沮丧,甚至看不出来这个词是否在描述经济现象。1929年爆发的那场经济危机被赋予“大萧条”这个特定名称,是一种外延定义,受众需要经过“被告知”才能把词语跟所指的现象联系起来。这也是为何西方经济学对于“大萧条”的原因有来自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真实商业周期、奥地利主义等不下20种的解释。
美籍匈牙利裔经济学家提勃尔•西托夫斯基(Tibor de Scitovsky)1954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加深了人们对市场机制的认识。西托夫斯基假设了一种情况:假如有一家钢厂现在要决定是否动工兴建,但只有在钢厂投产之后有一条铁路要动工的话,钢厂才有利可图;而铁路企业则认为,只有当有一家新的钢厂投产之后再开始修铁路,才会获利。显然,钢厂项目与铁路项目密切相关。但在只有钢铁现货市场的情况下,钢铁企业和铁路企业无法通过市场获知对方的信息,从而无法促成相互配合的行动。这是由于信息传递不够高效灵活导致市场失灵的例子,或者说,由于市场还不够充分所致。
美元对石油的炒作需要一个新的市场,于是1980年代初国际石油期货市场出现了。国际石油期货市场成了衍生金融的“培养基”,各种各样的新式衍生金融产品源源不断地以石油期货为基础被创造出来。而为了容纳这些“金融怪物”,又需要创造更多的新市场。所以到了1986年,撒切尔夫人干脆搞了“金融大爆炸”(Financial Big Bang)改革,彻底拆除了阻碍衍生金融品市场发展的樊篱。其结果是,此后应对经济危机看上去有了比较有效的办法:印钞借给交易商,再创建新市场容纳这些钞票。在“金融大爆炸”改革后不到一年,1987年“黑色星期一”金融危机爆发,该办法有了用武之地,成为了此后应对危机的惯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