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搜索
查看: 26260|回复: 8

人口出生数连续四年下降 三孩生育政策来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5-31 18:3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孩生育政策来了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我国将出台重大政策举措。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31日召开会议,会议指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

三孩生育政策来了

三孩生育政策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31 18:34: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孩政策背后:人口出生数连续四年下降 总和生育率低于警戒线

在人口出生数量连续四年下降之后,中国的三孩生育政策终于来了!你还生不生?

据新华社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31日召开会议,听取“十四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大政策举措汇报,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根据我国人口发展变化形势,先后作出实施单独两孩、全面两孩政策等重大决策部署,取得积极成效。同时,我国人口总量庞大,近年来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

这意味着,在“全面两孩”施行五年后,中国人口生育政策再次进行重大调整。而生育政策调整的背后,是我国人口出生数量持续下降的现状。

国家统计局披露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出生人口数量为1200万人,相比2019年的1465万人减少了265万人,降幅约18%。

5月11日,国新办就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举行发布会,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七人普初步汇总的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200万人,这个规模仍然不小。

这也意味着,自2016年我国出生人口数量创下一个小高峰后,我国出生人口数量已经连续“四连降”(2017-2020年)。

2000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771万人,2002年下降到1647万人。此后,在2003年到2013年间,我国出生人口在1600万上下波动。

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议公报指出: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实施全面二孩政策。

国家统计局此前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出生人口1465万人,比2018年减少58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48‰,比2018年下降0.46个千分点。

在5月1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宁吉喆表示,七人普数据表明,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已经处于较低水平。这主要受到育龄妇女数量持续减少,“二孩”效应逐步减弱的影响。从2020年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增加了生活的不确定性和对住院分娩的担忧,进一步降低了居民生育的意愿。

“总和生育率为1.3”的数据令社会各界十分关注:中国人口出生持续下降的趋势还能否逆转?

5月13日,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接受中新社采访时表示,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已处于较低水平,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生育水平出现短期回升,之后逐渐下行,在低水平徘徊。当然,去年生育率下降与去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也有一定的关系。

对于中国是否已经跌入“低生育率陷阱”的问题,该负责人表示,国际上通常认为总和生育率1.5左右是一条“高度敏感警戒线”,一旦降至1.5以下,就有跌入“低生育率陷阱”的可能。“低生育率陷阱”需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总和生育率降至1.5以下,二是需要持续一段时间。据测算,本次普查结果是自2010年六人普以来,我国总和生育率首次低于1.5,是否会持续低于1.5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3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统筹规划、政策协调和工作落实,依法组织实施三孩生育政策,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健全重大经济社会政策人口影响评估机制。要深化国家人口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区域人口发展规划研究,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第一财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31 18:47: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孩生育政策来了,着眼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三孩生育政策来了!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听取“十四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大政策举措汇报,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会议强调,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三孩生育政策

三孩生育政策

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二胎,再到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生育政策的每次优化,都因应时势,呼应民意。

与前几次调整生育政策相比,这次的关键词是“优化”。今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就提出,“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时隔不到三个月,优化政策便已浮出水面。

优化生育政策,具有多重意义。这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需要,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既可以缓解老龄化过快态势,更能为中国发展注入澎湃的人力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中央这次优化生育政策,不是单纯的一“放”了之,还提出了实施配套支持措施。这些措施,令政策更具可行性,因为它意味着生育三个子女将获得国家支持和制度层面的保障。此前,《纲要》已提出“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彰显国家善意,也让生育政策带有温度。

优化生育政策,一头连着家庭幸福,一头连着国家发展。在落地的过程中,夯实每一个环节,让每一个制度安排都熨贴人心,才能最大程度释放出优化生育政策的积极意义。为此,就要落实“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的中央部署。无论降低家庭教育开支,还是完善生育休假与生育保险制度,无论加强税收、住房等支持政策,还是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措施越有力,政策就越见效。

人力人才资源是中国发展的最大优势。优化生育政策,尊重公民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资源高效配置,则民族复兴更可期,中国未来更明亮,一个更具活力的中国正在走来。

央视新闻 华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6-1 09:33:01 | 显示全部楼层

直击养娃高成本痛点 多措并举让教育回归校园本位


养娃教育成本几何

编者按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出生增长率在放缓。其中,家庭生育、养育、教育孩子的成本过高是影响生育率的一大原因。为此,中国经济时报推出本组调查报道,聚焦养娃成本之中的教育成本,探寻当下困扰家长的养娃难题,并探寻解决之道,敬请关注!

5月11日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出生增长率在放缓。其中,家庭生育、养育、教育孩子的成本过高是影响生育率的一大原因。为此,中国经济时报自2021年5月14日起至5月21日,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养娃教育成本网络问卷调查》。

成本过高是影响生育率的一大原因

成本过高是影响生育率的一大原因


此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205份,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湖北、重庆、四川、河北、辽宁、江苏、广东、广西等25个省区市及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受访者参与了此次调查,共涉及国内64个城市,涵盖多个年龄段人群。其中,19-24岁受访者24人(占1.99%),25-29岁受访者70人(占5.81%),30-40岁受访者858人(占71.20%),40岁以上受访者253人(占21.00%)。

调查结果显示,近半数受访者生育意愿不积极。相较于生育和养育成本,教育成本在“养娃成本”中占较大比例。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要提高生育意愿,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多方力量支持。在降低教育成本方面,要把教育放在国家战略的高度上加大投入,使教育回归校园本位,同时让教育资源更加均衡化发展。

育儿成本高致生育意愿不强

育儿成本高致生育意愿不强

育儿成本高致生育意愿不强


参与此次调查的1205名受访者,有1166人已婚,39人未婚;1158人育有子女,47人未育子女。值得注意的是,在47名未育子女的受访者中,有22人在“是否愿意生育小孩”选项中选择“不愿意”,占比高达46.81%。同时,在1158名育有子女的受访者中,有593人在“是否有生育二胎的打算(或已生育二胎)”的选项中选择“没有”,占比达51.21%。AD

事实上,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快和人口红利的逐渐减少,国家早已慢慢放开生育政策,鼓励生育。2015年10月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至此,实施了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正式宣布终结。但从此次调查数据来看,为何仍有近半数受访者生育意愿不积极?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人力资源研究所副所长初浩楠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生育意愿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生育成本太高。生育成本包括三大部分,一是养育成本,二是教育成本,三是时间成本,即孩子出生之后父母花在陪伴和教育上的时间。

“如果一个家庭认为目前的经济条件不足以养育一个孩子,或者生育后会使生活质量大幅降低,甚至会影响到职业发展,就会选择不生育。同时,如果对未来国家政策、社会福利等缺少定性预期时,会产生对生育的畏惧心理,也会影响生育意愿。”初浩楠分析道。

此次问卷调查结果也印证了专家的观点。调查结果显示,上述615名不愿生育小孩或不愿生育二胎的受访者,在“不愿意生育孩子(或二胎)的原因”选项中,选择“生、养、育孩子的经济成本太高”的占80.65%,选择“缺少养育、照顾孩子的时间”的占56.59%。还有32.68%的受访者认为“相关的社会保障力度不够”,22.93%的受访者则是有个人客观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未育子女的受访者而言,在不愿生育的原因中,有45.45%的人选择“会影响个人职业的发展”;而对已育有子女但不愿生育二胎的受访者而言,仅有12.48%的人选择了这一原因。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1年-2020年,我国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53%,较2000年-2010年的0.57%下降0.04个百分点,人口增速进一步放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一级调研员、研究员佘宇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这既有育龄妇女减少、生育意愿降低等原因,也反映出“生不起、养不起”、育幼压力大等问题。

面对这种情况,应如何提高生育意愿?初浩楠认为,一方面要提高国内产品生产标准,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和质量把关,让真正符合标准的产品进入到市场。“使用国内产品可以降低育儿成本,比如让中国父母给孩子喝放心的中国奶粉。”他解释道。另一方面是让教育回归校园本位,减轻家长报课外班的高成本负担。同时,通过婴幼儿的社保兜底来降低生育成本。总的看来,要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同时入手,把育儿成本降下来。

佘宇也认为,加强家庭养育能力、巩固家庭育幼基础地位,有赖于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等多方面支持。“政府要为家庭提供科学养育指导,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完善产假、育儿假、生育津贴、个税扣除以及弹性工作安排等相关政策,并为困难家庭提供兜底保障服务。”

不过,佘宇表示,当下城市地区双职工家庭的托育服务需求非常迫切,必须综合考虑托育服务在充分调动女性就业和参与经济社会发展、鼓励生育、带动家政服务行业发展形成新的增长点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他建议,通过财政补贴、购买服务等形式,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做好示范引领,探索符合城市家庭需求的托育服务,寻求政府与市场、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AD

降低教育成本须加快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

调查数据显示,生、养、育孩子的经济成本太高,是目前影响生育意愿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中,相较于生育和养育成本,教育成本才是“养娃成本”中的重头戏。

在上述1158名育有子女(含育有二胎)的受访者中,有952名受访者子女年龄在6-12岁,占82.21%;135名受访者子女年龄在3-6岁,占11.66%;102名受访者子女年龄在0-3岁,占8.81%;231名受访者子女年龄在12岁以上,占19.95%。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渠道上,九年义务教育、家庭教育、兴趣爱好培训班名列前三,分别占86.53%、76.94%、71.76%,幼儿园或学前班教育、课外辅导机构分别占55.61%和67.27%。

对此,佘宇表示,近年来,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很多领域都取得明显进展。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较为突出,家庭子女教育支出压力仍然较大。在他看来,由于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仍不够均衡,家长对子女“学习成绩”和“升学”充满焦虑,参加课业课外辅导、培训班或请家教成为部分家庭无奈之举,进一步加剧其教育支出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每年投入到孩子教育的资金方面,不同地区还存在一些差异。以北京市和湖北荆门市为例,来自北京的受访者数据显示,每年投入到孩子教育的资金,在1万元以内的占4.42%,在1-3(含)万元的占23.01%,在3-5(含)万元的占23.01%,在5-10(含)万元的占33.63%,在10万元以上的占15.93%。总体来看,北京的受访者对孩子的教育投资主要位于5-10(含)万元区间。而来自湖北荆门的受访者数据显示,每年投入到孩子教育的资金,在1-3(含)万元的占56.45%,是主要区间。

对此,初浩楠认为,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当地的收入水平,也使家庭教育投资比例不同。同时,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和收入水平也影响着整个地区的教育资源质量。“北京是一线城市,教育资源丰富、质量高,家长愿意投入较多的教育成本。湖北荆门属于四线城市,居民收入相对较低,优质教育资源也相对缺乏,因此对教育的投入也相对较低。”他分析道。

不过,尽管因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资源不同,导致各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投入资金数额有所差异,但从整体来看,不同地区的家庭对孩子教育投资的比重大体一致。

在“对孩子的教育投资约占家庭收入百分比”的选择题中,来自北京的受访者数据显示,有48.67%的受访者选择“10%-30%(含)”这一项;来自湖北荆门的受访者数据中,选择这一项的人数占比为47.85%。整体来看,在1158名育有子女的受访者中,对孩子的教育投资占家庭收入百分比在10%以内的有239人(占20.64%),在10%-30%(含)的有558人(占48.19%),在30%-50%(含)的有256人(占22.11%),在50%以上的有105人(占9.07%)。

“二者结合来看,一线城市家长的视野更广阔,愿意给孩子创造更好的平台,投入更多。而四五线城市受教育资源的限制,难以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即便家长有心也无力。”初浩楠表示,如今的优质教育资源几乎都集中在一线城市。越需要教育的地方,教育资源越匮乏。因此,需要通过政策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让教育资源更加均衡化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化。

需要通过政策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让教育资源更加均衡化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化 ...

需要通过政策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让教育资源更加均衡化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化 ...


佘宇也建议,除了要严格落实“就近入学”、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学校标准化建设等既有政策外,也要通过教育信息化等手段,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扩大优质资源供给和覆盖,真正办好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则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资助精准化水平,采取更为合理的资助方式,有效减轻低收入家庭子女教育负担。

中国经济时报 记者 胡畔 王丽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6-1 09:5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凡人 于 2021-6-1 09:52 编辑

中国推三孩政策引爆舆论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中国官方正式推出三孩政策。该政策出台后,立即引发全民热议。


北京时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听取“十四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大政策举措汇报,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利于改善中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中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

三孩生育政策

三孩生育政策


该政策一出,立即冲上微博热搜,同时也引发了全民热议。其中,大部分网民持反对意见。

中国官媒新华社还在官方微博发起是否准备好了三孩政策的投票,投票结果显示,90%的人选择完全不考虑。

三孩生育政策

三孩生育政策


有网友表示,“主要还是要看配套措施,幼儿园资源,房价,女性生育成本需要全社会共同负担。没有鼓励配套措施,想生都不敢生,生活成本,教育成本,三个孩子,如何不伤害到女性的就业率,这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不是说,政策放开就可以提高生育率的,因为大家不生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政策不允许。破除垄断,打通上升通道,控制房价,鼓励女性生育的举措,包括就业倾斜。教育资源的平衡,幼托机构产业的补贴等等,有太多的方面需要考虑。”

还有网友指出,“早有预期,不过居然不是全面开放,难道还要三孩、四孩、五孩这样下去吗。不过就算是全面开放也没有什么用,买不起三辆劳斯莱斯是因为劳斯莱斯限购吗?”

甚至有网友用六个字回应此政策,“谢邀、婉拒、躺平”。

不过,也有声音认为,“国家是允许生又不是强迫,你可以选择生一个或者不生啊,不生孩子又不犯法,这样的政策不是很好吗?让想生的多生点,不想生的就不生呗,满足了更多人的需求。”

中国媒体《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则发文称,这一决定来得非常及时,它传递了这个国家正在坚决实事求是因应各种挑战的清晰信号。

胡锡进认为,中国的人口结构出现了老龄化,社会讨论持续增加,人口政策也从单独两孩、全面两孩变为今天最新推出的全面三孩。这期间有过各种争议,但国家政策调整的大方向证明了全社会的合力是有效、健康的。

中国央视亦发文表示,优化生育政策,具有多重意义。这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需要,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既可以缓解老龄化过快态势,更能为中国发展注入澎湃的人力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中央这次优化生育政策,不是单纯的一“放”了之,还提出了实施配套支持措施。这些措施,令政策更具可行性,因为它意味着生育三个子女将获得国家支持和制度层面的保障。

此外,中国导演张艺谋妻子在微博谈三孩政策称,提前完成任务,也引发了热议。据悉,张艺谋曾因超生被罚700多万人民币。

对于张艺谋妻子发文回应三孩政策,有网友认为,这明显是在自嘲,讽刺当初被罚了那么多钱。

针对中国人口问题,中国国家统计局5月11日公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正遭遇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龄化问题。

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刚放开二胎生育时,2016年、2017年出生人口大幅增加,分别超过1,800万人、1,700万人。但2018年以来出生人口数量有所回落,2020年出生人口为1,200万人,相较于2016年,出生人口数量下降了三分之一。

三孩生育政策

三孩生育政策


三孩生育政策

三孩生育政策


中国第7次人口普查数据

中国第7次人口普查数据


中国第7次人口普查数据

中国第7次人口普查数据


中国第7次人口普查数据

中国第7次人口普查数据


中国第7次人口普查数据

中国第7次人口普查数据


中国第7次人口普查数据

中国第7次人口普查数据


中国第7次人口普查数据

中国第7次人口普查数据


中国第7次人口普查数据

中国第7次人口普查数据


多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6-1 10: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放开三孩与渐进式延迟退休齐头并进 能否迎来生育小高峰难料

路透北京5月31日 - 本月中国公布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劳动力减少而老龄化与少子化明显加剧。月末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宣布“三孩”政策放开,同时要稳妥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积极推进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

专家认为,虽然生育政策继续放开,但对于跨入中等收入国家的中国而言,高昂的房价以及沉重的养儿育儿成本,三孩政策能否迎来一波生育潮恐怕难说,而政策的着眼点看更侧重于中长期的人口均衡发展,从这个角度看越早出台越好。

“七人普就是把中国人口家底摸清楚了,从总量看仍然超过14亿,绝对数量仍然很大,但结构性的问题不容忽视,包括如何应对加速到来的老龄化以及少子化问题。”国家信息中心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称。

他认为,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少子化、老龄化都是很普遍的社会现象,比如韩国、日本、德国等等,中国目前也面临这样的现状。此次出台的政策也是针对中长期的人口问题作出的安排,但如何解决老龄化、少子化的社会痛点,后续还需要各方面的政策配合。

周一召开的中国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十四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大政策举措汇报,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放开三孩政策的话题迅速以1.6亿次阅读、5.2万评论登上了中国新浪微博热搜榜第一位。但相对于“生几个”,到底“生不生”才是在高房价、高教育成本、养老负担沉重等多重压力下,中国年轻人面临的更深层次的灵魂拷问。

**少子化与老龄化加剧,中国人口结构隐忧**

延迟到本月11日发布的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超14亿庞大的人口总规模以及占比超六成的充沛劳动力,仍将是支撑中国这个制造业大国的主要动力。而人口年增速创新低,加速到来的老龄化以及大幅上升的人户分离显然也提示中国与此相关政策的调整必须加快。

国务院2016年12月底印发的《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对中国2016年至2030年人口变动的主要趋势的判断是:人口总规模增长惯性减弱,2030年前后达到峰值;劳动年龄人口波动下降,劳动力老化程度加重;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少儿比重呈下降趋势。

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结果:2020年中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处于较低水平;劳动年龄人口下降,人口老龄化逐步加速。与2010年相比,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减少4,000多万人;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比重为18.70%,与2010年相比上升5.44个百分点。

针对人口增速放缓的原因,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此前人口普查的新闻发布会上解释,过去10年间年均增长率是0.53%,较前一个10年下降了0.04个百分点,这种趋势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主要原因是育龄妇女特别是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的持续下降,生育时间的推迟,以及生育养育成本的提高,这些都导致出生人口规模有所收紧。

而此次政治局会议提出,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推进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降低家庭教育开支。要完善生育休假与生育保险制度,加强税收、住房等支持政策,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对全面两孩政策调整前的独生子女家庭和农村计划生育双女家庭,要继续实行现行各项奖励扶助制度和优惠政策。

要建立健全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全方位帮扶保障制度,完善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参与的扶助关怀工作机制,维护好计划生育家庭合法权益。要深化国家人口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区域人口发展规划研究,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要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快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要稳妥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积极推进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要发展老龄产业,推动各领域各行业适老化转型升级,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老龄事业发展财政投入政策和多渠道筹资机制,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必要保障。

**政策配套的实施细则拭目一待**

尽管目前中国仍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经济总量排名第二,但无论是人口还是经济都面临着结构性的难题。三孩政策与延迟退休政策基调虽确定,但在诸多行业面临“内卷”,“躺平”“佛系”的生活态度盛行之下,配套政策如何体现社会公平性,显然更考验政策智慧。

前述不具名的专家就称,以前中国人有“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但现在时代变了,不是政策鼓励生大家就一定会去生,从放开二胎后生育率也只是反弹了一下,其后又是直线回落就可以看出生育观念的转变并不是政策就能扭转的。

这就要看配套的实施细则。在他看来,“七人普”也反映出中国各地的人口分布与经济状况各有差异,相应的人口政策亦须因地制宜,在大的政策基调下,财力不同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如何体现财力方面的支持可能也会不同。

近期中国一线城市深圳市最新发文,抬高了户籍迁入门槛,优化人才引进入户条件,核准类学历型人才的底线要求调整为全日制本科,并将夫妻投靠基本要求由结婚时间及被投靠人入深户时间满两年调整为满五年。

作为人口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深圳市人口在过去10年中增长了710万,2020年常住人口达到1,756万;过去10年间深圳新增的常住人口数量,仅低于广东省和浙江省。(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6-2 06: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孩生育真正起效,恐怕需要二三十年

就在昨天," 三孩政策 " ——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孩子的人口政策正式出炉。

这个人口政策的调整,可谓 " 神速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布后 20 天,中国的人口政策就出现了一个重大转向。

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次迟到的调整。毕竟,中国的生育率在近 30 年的时间里低于 2,无法维持人口更替的正常水平。在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中,中国的生育率已经跌至 1.3 ——在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国家之列。

更不乐观的是,人口问题一旦出现,意味着解决人口问题的最佳时机已经过去了——这是人口发展的内在规律。

携程公司的创始人、人口学家梁建章提出的生一个孩子奖励 100 万的政策建议虽然显得有点惊世骇俗,但确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提高生育率、扭转人口趋势之难。

鼓励生育的政策需要长期实施才能显示出一些效果。

纵观全球多个经济体,在金钱,政策,环境,文化等多方面作出巨大努力的几十年后,有部分国家的生育率开始有微小的进步;还有部分国家或者地区,生育率和女性的生育意愿仍然不见起色,一路向下。

在中国,这一次,要想止住生育率下降的颓势,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呢?

哪怕在生育最友好型的社会

生育率的提高也是极为脆弱的

北欧可能是对女性生育最为友好的社会。

在瑞典,育儿假 18 个月—— 480 多天。

育儿假期间,瑞典社会保险局会为他们支付超过 80% 的薪水。孩子 1 岁多即可以进入公立的托儿机构。学费与父母收入挂钩,最高约合人民币每月 1100 元。

瑞典的公司通常会为员工的育儿生活提供一定便利。孩子 12 岁以前,父母每年有最多 120 天的 " 孩子病假期 "。在首都斯德哥尔摩," 晚高峰 " 出现在下午 4 点多。

爸爸们通常会承担大量家务和照顾孩子的工作。

整体而言,以瑞典为代表的北欧国家的鼓励生育的政策 " 工具包 " 包括四个方面 :

经济补贴——每月发放的育儿津贴(在 2014 年,瑞典每个月发放的津贴合人民币近 1000 元);一次性奖励 ( 孩子出生、上学的补贴 ) ; 孩子成长各阶段的教育、医疗服务补贴;住房补贴等。

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瑞典规定,地方政府有责任为 12 岁以下儿童提供全天候的托育服务,除了提供一定时间的免费托育服务外,在向个人收费时也有政府补贴。

鼓励平衡工作和家庭的政策—— 延长夫妻的育儿假假,瑞典的育儿法定假期 18 个月,同时还鼓励夫妻共享育儿假。

对女性友好的社会氛围——反歧视立法,保障就业性别平等。

当然,以上的福利政策都是有代价的,瑞典超过 3% 的 GDP 支出用于育儿福利,在欧盟国家中也是占比最高之一。

同时,瑞典的总和生育率也是发达国家中的 " 优等生 ",近年始终保持在 1.8 左右。

过去几十年间,瑞典的生育率可谓 " 过山车 "。

70 年代末期,该国的出生率降低到 1.60 左右。政府就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孕妇权益,鼓励生育,比如提供免费医疗保健、较高的育儿补贴,立法禁止解雇孕妇等。

随后,政府大力推广托育服务,并鼓励男性共同做家务、带孩子,还继续延长产假。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到 1989 年,瑞典生育率回升到 2.1。

不过 20 世纪 90 年代,一场经济衰退让这些福利缩水了。或许还出于对经济不确定性的担忧,瑞典家庭又一次减少了生育。90 年代末,生育率降至 1.5。

经济衰退结束之后,政府将育儿假最长延长到 480 天,并提高育儿津贴的金额。近几年,瑞典的生育率保持在 1.8-1.9 之间,高于绝大部分发达国家。

瑞典的故事告诉我们,将接近 1.5 的生育率提高到世代更替水平,需要付出怎样大的努力。这努力的结果,又是多么脆弱、容易反复。

东亚的努力为什么成效甚微?

作为全球生育率倒数的劣等生,东亚地区最早在 90 年代也开始鼓励生育 ——提供育儿津贴、鼓励爸爸休育儿假、缩短劳动时间、提供平价托育服务 ……

但收效甚微:日本的生育率维持在 1.4 ——低于生育率陷阱的水平,韩国和中国台湾更低—— 0.84 和 0.99,倒数第一和倒数第二。

在东亚国家和地区中,日本最早面临少子化问题。不过,直到 1989 年,日本的生育率降到 1.57 时,日本政府才开始出台一系列政策。

1994 年 , 日本提出要 " 构筑快乐育儿的社会,力图让父母保持工作与家庭的平衡。具体做法是,要求托儿所和幼儿园延长托管时间 , 让女性在抚养幼儿的同时也可以工作。

不过,这一政策作用不佳,生育率仍然下降迅速,因此继续投资扩充托儿所功能、充实学校教育和校外活动、减轻家长负担。

2003 年日本制定《少子化社会对策基本法》,重点推进育儿假制度、鼓励父亲参加养育子女、缩短劳动时间等。

然而,生育率还在继续下降。2005 年,日本总和生育率降低到 1.26,创下历史新低。

之后,日本应对少子化的政策,继续层层加码。

其中,最有诚意的一次加码,当属 2017 年 9 月提出的 " 育人革命 "。这一计划提出,将用三年时间,投入约 2 万亿日元 ( 约合 1163.6 亿人民币 ) ,以提高日本人的生育积极性。

如今,日本人生一个孩子,可以得到 42 万日元(约合人民币 2.4 万元)的生育补贴。

孩子 15 岁前,每月可获得 10000-15000 日元(约合人民币 581-872 元)育儿津贴。3-5 岁幼儿可以免费上幼儿园(学费较高的私立园仍需交一定费用);如果家庭年收入低于 260 万日元(约合 15 万人民币),则 0-2 岁也可免费上托儿所。此外,低收入家庭子女上大学还可以得到补助。

不过,虽然政府拿出真金白银刺激生育,日本的人口出生率只是略有上升,仍保持在 1.4 左右的超低水平。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东亚其他地区。

早在 2005、2006 年,韩国和中国台湾已意识到少子化的问题,并开始采取大量鼓励生育的措施。

这些措施,主要集中在一次性生育奖励、育儿津贴、托育服务、父母育儿假等方面,投入金额不断提高。

近几年,在韩国和中国台湾,生第一胎,都可获生育奖励约合人民币 2000-3000 元,每月育儿津贴约合人民币 550-700 元,第二胎及以上金额还会增加。多个县市都有公办的亲子游乐中心,免费或象征性收取费用。此外,政府还开办或补贴社会力量开办大量托儿所,婴儿 6 个月左右即可入托。

韩国的政策更进一步:育有 8 周岁以下或小学 2 年级以下孩子的父母可申请最长 1 年的育儿假,父亲也可以休育儿假。超过三个孩子,可享受电费、燃气费、火车票打折,以及国家奖学金优先、学费减免、买房优惠等等。

不过,这些措施并未能挽救生育率继续下跌的趋势。

到 2020 年,韩国和中国台湾两地的总和生育率,比日本更低——分别为 0.84 和 0.99。

多年来,东亚多个国家和地区一直致力于鼓励生育,投入诸多。为什么效果如此不明显?

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误判人口形势,错过了最佳应对期,在生育水平已过低、接近 " 低生育率陷阱 " 时才开始鼓励生育。" 低生育率陷阱 " 理论认为,一旦总和生育率低于 1.5,那么生育率如同掉入陷阱,扭转其下降趋势会变得很困难,甚至不可能。比日本反应更慢,中国台湾和韩国在开始鼓励生育时,总和生育率已分别跌到了 1.18 和 1.08。

其次,虽然投入了大量资金,但仍然不足,影响了政策实施的效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员丁英顺在《日本应对低生育政策再探讨》一文中指出,日本的相关投入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处于较低水平。" 法国、英国、北欧等把 GDP 的 3% 投入到育儿方面,而日本勉强达到 1%,这些福利还远远不能把生育率提高到接近人口更替水平。"

此外,丁英顺还提出了另一个重要原因:日本的社会性别平等意识仍然欠缺。日本政府为保障女性就业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但大部分人仍然支持 " 男主外、女主内 ",这很大程度上导致大量女性为避免放弃事业而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

这也是东亚部分国家和地区共同面临的问题。

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在发布于 2019 年的报告还以韩国为例,提到了东亚地区生育率低的一个特殊原因:传统的劳动分工深深扎根于父权文化、工作时间长且不灵活和高度竞争的教育系统。

" 二孩政策 " 实施 10 年后

也许不用参照其他国家,回头看看中国过去 10 年所进行的人口政策的调整,以及调整后的 " 成果 ",也能一窥端倪。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缓解养老压力,2011 年 11 月,全国所有省份放开父母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生育二孩,也就是 " 双独两孩 " 政策。

政策实施后,出生人口并没有明显增长。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 年出生人数 1635.01 万人,仅比 2011 年增加 31 万人左右。人口大省河南 2 年仅有 600 多对家庭申请生二胎。

尽管如此,立即放开全面放开二胎的建议,还是遭到了激烈的反对。其核心议题是,全面放开二胎会造成多少人口出生堆积?将对社会、经济等造成怎样的冲击?

按照当时学者的分析,如果 2012 年直接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即便是只有 70% 的女性有生二胎的意愿,中国也将多生出 9700 万孩子。

当时的主流观点认为,这样的人口增长,对医疗、教育、就业、居住等,无疑都是巨大的考验。

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实在是多虑了。

当中国还是决定逐步放开—— 2013 年将二孩政策放宽到 " 父母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家庭 ",2016 年开始真正的 " 全面二孩 " 政策后,预想中的 " 婴儿潮 " 却没有出现。

2016 年,中国出生人口 1786 万,达到十年峰值。此后,遭遇生育悬崖,出生人口连年下跌。到 2019 年出生人口 1465 万人,首次刷新了 1961 年的最低记录。

今年 5 月刚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则显示,2020 年出生人口进一步降低至 1200 万,生育率只有 1.3。

全面二孩政策执行 5 年,出生率不增反降,年出生人口又创新低。

过去 30 多年,独生子女、晚婚晚育等政策,已经深入人心,甚至形成新的社会模式。人们对待生育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巨大转变。

统计数据显示,每对夫妇期望已经从生育孩子数量已经从 6 个降低到了 1.8 个。

人口学者、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丰对江苏农村 1.8 万名女性追踪调查发现,3 年内只有 6% 生了第二胎。很多城市男女甚至不婚不育。

此外,过去十年的二孩政策只放开了 " 生 " 的限制,缺少配套政策,没能分担家庭高昂的生育成本,也造成了生育二孩意愿不强。

全国妇联的一项调查显示,53.3% 的一孩家庭没有意愿生育二孩。主要原因就包括 " 入园、升学情况 "、" 生活地区环境状况 "" 孩子看病就医的便利程度 ",同时父母精力、孩子的照料问题、家庭经济状况等都是影响生育二孩的主要原因。

2016 年的上海两会上,就有人提出,在上海养大一个孩子需要大概 200 万元,37% 的家庭因经济原因不打算要第二个孩子。

有了前车之鉴,这次的人口政策,明显步子大了一些。除了全面放开三孩,在 " 育 " 上略有不同,新政还提出了一些配套的支持措施,比如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降低教育开支、完善生育休假与保险制度等。

不过,此前多个国家的经验表明,止住生育率下滑趋势不是一日之功,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社会资源和几代人的努力,而努力的结果又总是脆弱而容易反复。

三孩放开政策公布的同时,新华社做了一项 " 三孩来了你准备好了吗 " 的投票,在这个 3.1 万人参与的调查中,2.8 万人选择了 " 完全不考虑 ",超过总人数的 90%。

在投票发出后的一个多小时,新华社删除了这条微博。

八点健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6-2 07:51: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正确但谨小慎微的放开“三孩” 但“生不生”才是灵魂拷问


路透北京5月31日 - 中国在六一前夕终于官宣放开“三孩”,被戏谑为“最好的儿童节礼物”。该话题迅速占据新浪微博热搜榜第一位,消息出来约两个半小时后,就已经达到13.9亿次数阅读和26.9万次讨论。

在业内人士看来,放开“三孩”是正确但谨小慎微的一步,仍属渐进式的调整,但“晚来总比不来强”,他们认为未来彻底放开生育是大势所趋。

而相对于“生几个”,到底“生不生”才是在高房价、高教育成本、养老负担沉重等多重压力下,中国年轻人面临的更深层次的灵魂拷问。因此,鼓励生育并非简单说说而已,还需要在育儿、教育、养老、住房、提高居民收入等领域多管齐下,才能免去年轻人生娃的后顾之忧。

微博有热门评论称,“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生不生,而是生了以后怎么养。一个孩子压力就够大了,如果三个,那巨大的成本不是一般承受得起的。”

亦有网民表示,“还不如彻底放开得了,现在还限制几胎没有什么意义了。”

值得一提的是,新华社的官宣图片 “三孩生育政策来了”一开始还出现错别字,“育”误写为“盲”,虽然旋即更正,但亦被不少网友截图嘲讽。

此前中国知名导演张艺谋在2014年因非婚生育三胎被处以逾748万元巨额罚款,他的妻子陈婷也在微博转发了新华社官宣图片,并称“提前完成任务”。下面有网友评论称应该“让国家把罚款退回来”,获得无数点赞。

**正确但谨小慎微的一步,生育政策未来料彻底放开**

其实在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出台之后,放开生育政策已经成为必然。劳动人口占比下降,叠加老龄化和生育水平偏低,都意味着相关的政策调整必须加快。

“这无疑是正确的一步,但还是timid(谨小慎微)了,完全可以放开生育,政策放开生育率也不一定大幅上升,所以更没有必要限制。放开生育应该至少五年前就实施,现在已经晚了,不过better late than never吧(“晚来总比不来强”),” 渣打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大中华区研究部主管丁爽评价称。

他指出,现在应该是想着怎么鼓励生育、让大家愿意生,关键要看育儿、教育还有住房等相关配套措施能不能落实、怎么落实。

“此次放开三孩的政策,说明国家在进行渐进式调整,整体生育政策将彻底放开,” 国内一家资产管理公司不愿具名的经济学家也称。

从生育水平来看,中国2020年出生人口为1,200万人,达到21世纪以来的最低位。自2016年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以来,除了2016年和2017年出生人口数量超过了1,700万,自2018年开始出生人口开始大幅下降,2018年出生人口仅有1,523万人,2019年持续下降至1,465万人。

从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来看,2020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达到1.3的历史最低位,远远低于2.1的更替水平。

而且眼下70后已经过了最佳生育年龄,80后、90后以及00后由于生活的时代背景变化巨大,对于生育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数据说明,即便已经放开生育政策,少子化趋势也很难逆转。”植信投资研究院日前在报告中称。

**“好难”的年轻人**

微博上一条评论道出了当今中国年轻人直面的“艰难”:“年轻人太难了,要是生三个孩子拉扯大,再养双方四个老人,起码都要一直工作干到六七十岁,还没领到退休金就要挂了,要是没挂还要带九个孙子孙女。”

“在老龄化少子化以及人口数量红利转为数量负债的背景下,人口政策调整具有必然性。从单独二胎、放开二胎的经验看,放开三胎并不是关键制约,制约主要是养育负担,”华宝基金副总经理李慧勇称。

他认为,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可以说是触及到了问题的关键。但考虑到这些问题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形成,靠简单的政策不一定能够很快改变,效果如何政策的力度就很关键。除了限制的放开之外,引入生育补贴、住房补贴、教育补贴等政策也可以作为备选。

是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不仅提出了放开三孩,还表示要稳妥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框架,发展老龄产业,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完善生育休假与生育保险制度,加强税收、住房等支持政策,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

事实上,中国近年来一直在各种调控手段遏制房价上涨。4月底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还提出“防止以学区房等名义炒作房价”,是“学区房”问题首次进入高层会议的视野。

此外,中国今年还对课外辅导机构进行了严厉打压。日前中央深改委会议指出,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特别是校外培训机构无序发展,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突出;“严禁培训机构随意资本化运作,不能让良心的行业变成逐利的产业。

有网民戏称,“能不能建议每个家庭有生三个孩子的权利,然后我就生一个,富有家庭想生五六七八九十个,我卖两个名额给他生,一个50w,保证他生到男孩为止,同时也促进社会经济,缩短贫富差距。”(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6-2 13:35: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月开销好几万 三娃妈妈:头三年真的很难熬

儿童节的前一天,三孩生育政策降临。一时之间,三层高架床和三座婴儿车火了,三孩户型和装修图网络热传……有关三孩的话题热度居高不下。

其实回看我们身边,有一些人因为开出双胞胎、三胞胎的“盲盒”,已经提前过上了三娃生活。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找了这样一些家庭,请他们聊了聊养育三娃过程中感受到的真实的幸福和烦恼。

头三年很难熬

现在是三倍的快乐

▲讲述人:张菲菲41岁 设计师 广州人

一个月开销好几万 三娃妈妈:头三年真的很难熬

一个月开销好几万 三娃妈妈:头三年真的很难熬


张菲菲家的三娃。(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大女儿6岁那年,我怀上二胎。没想到“盲盒”一开,哗,是双胞胎女儿。就这样,我超前晋升成为一个三娃妈妈。

三娃的生活,幸福也烦恼。两个双胞胎先天体质比较弱,特别是姐姐,三岁以前,她动不动就得肺炎,住院过两三次。我曾经在医院陪护了她一个月。当时我还有个案子要赶进度,只好在她的病床前撑起电脑干活。

她和妹妹上小小班以后,轮流生病,前后拖了得有半年时间才好转,真的是长线作战。

我还觉得亏欠了老大,特别是我怀孕时,赶上她上一年级,没能帮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每个娃的头三年,真的很难熬。我们家庭在每个成员的付出与牺牲之下,努力往前走,维持着平衡。

孩子爸爸也是做设计的,转行自由职业后,变得忙碌起来。他时常会情绪崩溃,觉得家里人太多、太吵了。

有一次,他终于爆发了:印象中似乎是两个娃在哭闹,我妈妈和婆婆忙着对付她们。不大的空间里,挤着6个女性,我老公一下子没崩住,就用头去撞墙,去摇窗玻璃……

朋友们评价我情商高,我说,这都是被家庭“逼”出来的。

现在,老大11岁了,两个女儿上了幼儿园中班,我们全家人都觉得轻松了一些。老公可以有空去健身,婆婆也有时间去饮茶、K歌了。

煎熬之外,也有幸福得无与伦比的时刻,这样的快乐,也是三倍的。

双胞胎正在最讨人喜欢的年纪,嘴巴甜,会表达爱。每当我下班回来,她们俩常常抱住我,问我:“妈妈你累不累呀?我们好想你啊!”最近广州疫情紧张,她们俩提醒我,一定要戴好口罩。这都让我心里甜甜的。

有时周末,我们一家五口,加上老人,和我带俩娃的哥嫂家一起出游。在草坪上铺块布,一大家子人一起野餐,热热闹闹的,心里也很满足。

我们家属于平凡的工薪家庭,这也是我和老公现在都上班的原因。养3个娃,开销真的很大。我们原本是套两居室,为了养娃,在同小区租了一个4房的大户型。每个月,算上房贷,即使我减少个人消费,不带娃旅游,几口人也要花3万5千元以上。如果要过上和一娃时相当水准的生活,起码要花四五万元。我们至今没带3个娃出省旅游过,因为一算算加上老人,起码要开三个房间,单这笔支出就不得了。

我大概属于那种好了伤疤忘了痛的那类人,现在的三娃生活,我挺满意。

生二娃后

老公变成“十项全能”

▲讲述人:朱晓娜32岁 开辅导机构 广州人

一个月开销好几万 三娃妈妈:头三年真的很难熬

一个月开销好几万 三娃妈妈:头三年真的很难熬


朱晓娜家的二娃。(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儿子8岁、女儿6岁,三孩政策落地之时,我发现自己又怀了三胎,真的是意外之喜。

我和老公从大一就在一起了。我俩一毕业就结婚,结婚不久就怀上,进度非常顺利。我自己也有兄弟姐妹,后来想生二孩,也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

身边时常有朋友羡慕我是“人生赢家”,但我并不会贸然劝她们生娃,或者生二胎、三胎。因为,我对生娃后的那些日子仍然记忆犹新。

我原先在一家外企工作,是总裁助理,核心管理层。一胎时,老板态度还好,等到怀二胎时,他虽然嘴上不说,但脸上明明白白地写着不高兴。

我对工作是有要求的,生两个娃,我都坚持工作到预产期的前一天。可刚怀二胎时,我孕反严重,时常呕吐,没有办法和老板一起去机场接待客人,或者下去跑市场,工作多少有些耽搁。慢慢地,我退到了边缘的位置,直到二娃临产前一个月,老板出差,公司里有人嫌弃我是孕妇,竟然要炒了我。我大声争辩,指责这样是违法的,事情才平息下来。

产假回来,我被老板打入“冷宫”。公司里的人十分势利眼,我的职场前途一片黯淡。那段时间,带娃也十分辛苦,一晚晚的,我的睡眠支离破碎。我感觉自己变成了一台“产奶工具”,一直爱美的我,身材也因为哺乳严重走形。我无法面对这样的自己,时常无来由地就哭上一场。后来想想,我应该是陷入了产后抑郁。直到我辞了职,找到新工作,同时开始积极健身,才走出那段灰暗的时间。

现在,我开办了一家辅导机构,两个娃放学后就来我的辅导机构做作业。他们挺懂事,看起来,我们家的生活也算岁月静好。只是,别人往往看不到你生活中鸡飞狗跳的那一面,只有我知道这些年来我经历了什么,成长了什么。我觉得,女性即使做了妈妈,甚至做了二娃三娃的妈妈,也要有自己的事业,实现自我价值。

我忍不住会想象三娃后的生活,比现在劳累是肯定的,但是我有信心:家里的两套房打通,居住空间足够,公公婆婆还能继续帮衬我;老公这些年变成了“十项全能”,做饭,做家务,带娃样样都行。

一个月开销好几万 三娃妈妈:头三年真的很难熬

一个月开销好几万 三娃妈妈:头三年真的很难熬


孩子的爸爸这些年变成了“十项全能”。(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这些年,我一直在进修,考了心理咨询师的证书,对待新的生命,不会再像一开始那样简单粗暴;再说,我自己也养成了健身习惯,能在短期内恢复身材,不会放弃自我管理。

如果真的想要生三孩的家庭,我也有一些建议:比如,考虑家庭经济条件是否允许;你和另一半是否真心喜欢小孩;有没有老人能够提供支持……其实,生或者不生,都是一种人生选择。不管最后你做出哪种选择,最重要的是,不要后悔。

全职在家带娃

成了半个“教育专家”

▲讲述人:陈霁40岁 全职妈妈 宁波人

十年前在外留学的我,意外迎来了三胞胎,从此改变了生活。

我硕士毕业,曾在米兰一家杂志社供职,老公也是留学生。怀孕的第六周,我意外出血,结果查出来怀的是三胞胎!

我的第一反应是“吓坏了”。那时我还看不懂意大利文,医生画图为我解释,两个哥哥是同卵双胞胎,弟弟是异卵,而且异卵个头特别小。医院为我开了特殊通道,每15天去检查一次。

老公一夜间冒出了很多白头发。没办法,我只能辞掉工作,专心在家养孩子,母亲也跑到米兰来照顾我。但是三胞胎一出生,我就忙不过来了,在孩子们出生的第三个月,我老公也辞职了。

孩子两岁,我们回到中国。我和老公算了一笔账,一个人全职在家带娃,反而更经济实惠。

30多岁时,我有时还会对当全职妈妈这一点想不通,现在也慢慢接受了。这就像是升级打怪,是人生每个阶段必须克服的一环。现在,三个孩子都已经四年级,我成了半个“教育专家”,免去了娃上课外培训班的费用,写字,绘画,全部都由我自己教。

老公一个人的收入,养活一家人有些困难,因此我只能尽可能节约开支。平时我都是在家做饭,周末出去吃一顿算是小礼物,也很少买新衣服,每个月吃喝玩的开支可以控制到1万元。

一个月开销好几万 三娃妈妈:头三年真的很难熬

一个月开销好几万 三娃妈妈:头三年真的很难熬


陈霁和三个娃(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我不想鸡娃。比起孩子的学习,我更看重孩子的品质。我能接受孩子们平庸,却不能接受兄弟不和,那样才会拉垮一个家庭。好在,三个孩子是一个稳定的三角形结构,我也会尽量一碗水端平,让三个孩子公平竞争。

我和老公分工明确,老公负责上午送孩子上学,我负责孩子的晚餐和教育。我会规定时间和他们三个写作业的位置,等我做好饭作业就要写完,给他们养成好习惯。

孩子越长越大,需要学习的内容也在不断增加。我每天都会看教育类的书籍,还会自学一些孩子的课程,以便能够跟上辅导孩子的脚步。至于未来,例如房子的问题,我打算让孩子们靠自己——我老公当年也是这样过来的。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新闻+

三孩来了,要多给宝妈支持

国内知名育儿问题专家“年糕妈妈”李丹阳表示,三孩政策出来首先是件好事,大家有了更多的选择。同时,相关部门也提到一系列配套措施,如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推进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这些都是好的。但是作为一个二宝妈、一个母婴行业的从业者,李丹阳认为,要多为妈妈减负,给妈妈支持。

年糕妈妈说,生育这件事情,女性付出是最多的,在生理上、心理上,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她认为,很多事也许不那么宏观,却也实实在在能帮到妈妈。比如,普及“坐月子可以开空调”这样的常识,比如普及“爸爸多带娃,对大人小孩都更幸福”,也都在给宝妈支持。

来源: 钱江晚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SiXiang.com 思乡思想

GMT+8, 2024-3-28 20:4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