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搜索
查看: 7971|回复: 3

抢建的赛格大厦边等图边施工20年就摇摇晃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5-21 03:5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抢建的赛格大厦:边等图边施工 20年就摇摇晃晃


  抢建一座摩天大厦

  每一座摩天大厦,都藏着一个城市的故事。

  一

  1995年秋天,61岁的陈世民决定给深圳市政府一位领导写举报信,检举的对象是一幢摩天大厦,而这幢大厦的设计单位正是自己所创办的公司。

  上世纪90年代的深圳已经开始拥挤,而最拥挤的街道是华强北。在没有电商和运营商渠道的年代,华强北是中国电子第一街,全国电子零售商的拿货圣地。

  在这处人潮汹涌的十字路口,72层的超高层建筑赛格广场到了正式动工的前夜,但陈世民发现,开发商突然修改了设计图。按照他的原方案,考虑到华强北的人山人海,他将二楼设计为由立柱支撑镂空,整个楼层不建墙面而由过街天桥连接,以供人流穿行。

  陈世民认为这是这栋大厦的最得意之笔,他还给这块空间取好了名字:灰空间。按照他的构想,对于街头人流中感到拥挤的行人而言,见到了这块敞亮的空间,就像于天昏地暗中突然看到了一个通透的山门。

  最初,这个方案让深圳市规划部门和赛格集团都很满意:

  “他们晚上要拉陈世民喝酒,高兴得不得了。”

  但是,在即将动工之时,开发商赛格集团反悔了,他们决意要将这块空间封起来,变成可供招租的电子产品销售市场。当陈世民坚决反对时,他们邀请他吃饭,陈世民不去,后来又承诺赠送给他一些寸土寸金的柜台。

  “那是非常值钱的柜台啊!”

  陈世民还是不为所动,他认为灰空间应该是公共广场,是这座城市的共享空间,意义是让人从建筑中找到摆脱压抑空间的沉重感。但是,这些浪漫的构想最后也没能打动信奉财富、务实为上的赛格集团。

  陈世民在写给深圳市领导的举报信中情绪激动,他甚至撂了狠话:

  “不能封死,否则出了问题概不负责。”

  陈世民后来活到了81岁,成为中国一代建筑大师。而当年他这封信一开始就被归于档案,从未激起浪花。

  贰

  如陈世民所警告的,问题很快就出现了。

  赛格广场以每天2.7米的速度建设,建成后主楼71层,全高度355.8米,是钢管混凝土结构世界第一楼,高度位列深圳第二,比地王大厦少了28米。

  但鲜少被提及的是,按照最初的设计,赛格大厦的高度是381米,比地王大厦还要高。在大厦顶部,最初有一根89米的天线钢针,这处钢针是在1999年9月30日才焊接完成的。

抢建的赛格大厦

抢建的赛格大厦


  几天后,1999年国庆长假期间,陈世民被紧急电召到深圳。他被拉到钢结构已封顶的赛格大厦,当天,楼顶的钢针连同大楼突然发生了剧烈的晃动,吓坏了仍在楼里施工的工人。赛格大厦所在的华强北人流密集,如有意外不堪设想。

  谁也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谁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

  关键时候,陈世民给出了应急方案:把钢针割断一节。但要完成割断也是极其危险的任务,最终,由一组工人在没有搭建安全设施的情况下,不分日夜地在300多米的高空上割下了26米钢针,这才解除险情。

  “割断后,真就不再摇晃了。”

  后来的几年,赛格大厦拿了很多建筑界大奖,几十年里,它高耸云霄,担当着深圳这座城市的招牌。但一个疑问直至今日有也未被确认:

  割短钢针是否是解决这幢摩天大厦晃动的根本方案?

  而当初那一幕惊险在后来的多年从未被赛格集团提起,他只在陈世民鲜少的回忆录中被提及过一次。

  直到22年后,2021年5月18日的午后。在长达一小时左右,当这栋密不透风的写字楼再次发生肉眼可见的大幅度摆动、室内水壶如地震般晃动后,整栋楼的数千人慌忙跑出大楼,有人一口气沿着楼道从60楼下到了1楼。

  这一天,有人检索了互联网留下的痕迹,这才发现已经有人在更早前曾在微博询问:

  “坐标57楼,大家感觉到晃动了吗?”

  叁

  在5月18日这天,也有人找出了详实介绍这幢摩天大厦建造过程的研究论文。作者是当初在赛格集团工作,并参与了赛格广场建设全过程的一位女士, 她在自己21年前的硕士论文中总结了这一项目的成败得失。

  最为关键的是,她的论文披露了一个让人诧异的事实:

  直到赛格广场的结构工程施工完成,都存在边设计边施工的现象。

  这篇论文的描述是这样的:

  “在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阶段,赛格广场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早已全部完成, 只等施工图纸开始施工了。于是在基础的施工图提供后立即开始了基础的施工, 上部工程的施工图设计继续进行。

  基础部分的地下连续墙和挖孔桩施工历时一年, 在这一年内,又进行了多次技术设计的细部调整,完整的施工图也未能及时提供。在基础完成后进行整个工程总承包商招标时,不能提供完整的施工图纸。但是前期基础部分己投入五千多万,如果停工等图必然造成投入资金得财务成本增大, 箭已在弦上,不得不发。

  于是仓促之间用裙房的部分结构图纸进行项目的总承包招标。标是招了,总承包单位也确定了下来,可是慢一步,步步慢,施工中经常出现停下来等图和按图施工后又返工修改的现象,引发了很多不必要的纠纷,增大了工程成本。这种边设计边施工的现象一直持续到赛格广场的结构工程施工完成。”

  这篇论文也提及了1999年10月份曾发生的惊险一幕:边设计边施工造成的最严重的一次后果发生在顶部的天线上。而当初得出大楼晃动的原因是:

  “天线的设计计算错误造成共振。”

  边设计边施工的指责也曾出现在另外一本回顾赛格广场建设的学术刊物中,其中提到:

  “当施工到原设计主塔楼62层中段时,业主决定再增加八层,增设一套配备广场的高级酒店,使地上总高度上升为72层。”

  完成这篇论文的女士离开赛格集团后,在后来多年曾从事监测深圳城市公共安全的工作:为城市公共安全提供支撑与保障。

  1999年,赶在新千年到来之前,赛格大厦提前7个月竣工,为深圳这座城市也为祖国献上了大礼。对于赛格集团,则是其从一家以电子卖场为主业转向地产,并在后来实现业务腾飞的开始。

  2021年5月18日,摩天大厦发生晃动的几小时后,一队专家就坐在了办公室里,他们当晚得出了结论:赛格大厦主体结构是安全的,内部结构坚固。而大厦震颤的原因是多种因素耦合:

  风、地铁运行和温度。

雪贝财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21 14:5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圳赛格大厦振动原因仍在核查 官方证实今起封楼

  一份落款为深圳市赛格集团有限公司的通知显示:为确保赛格大厦检测工作顺利进行,不受外界干扰,自5月21日零时起,暂停所有业主、商户、租户进出赛格大厦写字楼和电子市场,待相关检测工作完成后再有序开放,有关事宜另行通知。记者随后向深圳福田区委宣传部求证,并获证实。

  此前,5月18日,深圳超高层建筑赛格大厦突然出现不明振动,引起广泛关注。深圳市官方平台“深圳发布”20日通报显示,专业机构对赛格大厦的振动、倾斜、沉降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各项检测数据正常,目前大厦主体结构安全。产生振动的具体原因仍在进一步核查,相关情况将及时通报。

  新华社微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21 14:54:14 | 显示全部楼层

3天3晃后暂停进出,阻尼器能否成为赛格大厦的“定海神针”?


极目新闻首席记者 刘楒睿

5月18日下午1时许,一阵不明晃动,将深圳华强北的赛格大厦推上了舆论的焦点。

更为让人震惊的是,早在5月13日,在里面工作的商户就表示,自己感受到了赛格大厦的晃动。

从5月18日到20日,3天的时间里,赛格大厦发生了3次明显晃动,直至21日零时暂停进出。华强北商户以及全国网友的心,亦跟着“晃动”。

事后披露的调查情况显示,赛格大厦未安装阻尼器,专家建议,下一步可以考虑安装阻尼器以提高防风防震能力和舒适度。

阻尼器,真能成为赛格大厦的“定海神针”?

初晃

5月18日1时许,深圳华强北72层高楼赛格大厦突然发生摇晃,随后楼内人员全部疏散,大楼封闭。

多名亲历大楼摇晃的人员告诉极目新闻记者,自己在大楼摇晃期间感受到了头晕、恶心的症状。这一症状在从大楼内出来后,便很快消失。

当天下午4时许,便有专家组在大楼周边用专业仪器对大楼进行了测量。直至当晚6时许,赛格大厦的保安用警戒线将大楼围起,禁止人员入内。

18日下午3时许,极目新闻记者来到位于华强北的赛格大厦时,许多市民围在大楼四周,讨论着这一大厦的晃动。

公开资料显示,赛格大厦位于深圳市交通干道深南中路与华强北路交汇处,由深圳赛格集团投资兴建,是深圳市跨世纪的标志性建筑。总高355.8米,总建筑层79层,地上75层,地下4层,总建筑面积达17万平方米。

深圳赛格大厦的设计师系高级工程师、著名建筑师陈世民设计。在2001年,该建筑被评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更加引人注目的是,赛格大厦是目前世界最高的钢管混凝土结构大厦,是深圳市跨世纪的标志性建筑。

市民对赛格大厦晃动的担忧,围绕在了两个方面。

一方面,赛格大厦地处华强北核心地带,地面华强北步行街及数个商场密集,地下则有深圳地铁7号线、1号线交织。人们担心赛格大厦的晃动会导致地面开裂,从而影响地面及地下设施。

另一方面,大厦内部的商户们担心大楼长时间封闭会造成经济损失。

18日晚6时许,深圳市福田区通报了初步调查情况,经专家初步检测排查,大楼周边场地未见地面开裂情况,未见幕墙板块脱落损坏。

这一通报极大程度缓解了附近市民的担忧,现场行人纷纷在公安机关的呼吁下散去。

二晃

阻尼器是以提供运动的阻力、耗减运动能量的装置。在超高层建筑中,阻尼器是控制楼体在强风中的摆动幅度的常用工具。

关于阻尼器的讨论是事件发生后的前两天,网友最关心的话题。但商户们却没有时间去理会阻尼器的问题。

5月19日上午,在赛格大厦的1号门,商户们在保安核验身份后,得以进入内部。

19日上午10时许,极目新闻记者通过1号门进入赛格大厦内部,看到1至6楼的赛格电子市场内,有许多商户正在柜台忙碌。4楼一名商户告诉记者,“有客户要货,我需要发一下货。”

对于商户来说,他们更加在意的是晃动是否会造成经济损失。

但就是在商户们忙于生计的时候,下午1时30分至2时之间,赛格大厦又一次发生了晃动。

极目新闻记者从大厦内一商户处了解到,有其他商户称在这个时间段感觉到了晃动。商户展示的视频显示,桌面的桶装水的水面有密集的晃动。

市民们的心,又一次跟着大楼摇晃了起来。除了大楼商户、周边市民,甚至有许多深圳人慕名前来“打卡”。

5月19日下午4时许,相关单位、科研机构专家形成了赛格广场大厦振动的初步调查结果。

经省市专家研判,初步认为:一是深圳赛格大厦系上下震颤而不是左右摆动;二是造成震颤的原因是多种因素耦合,主要是风的影响,还有地铁运行(两条地铁从楼下经过)和温度的影响(近两天气温升高,温差达8度,对钢结构影响大);三是经专家现场踏勘和会商研判,赛格大厦主体结构是安全的,内部结构坚固,各种附属设施完好。

19日下午4时许,广东省应急管理厅值班室工作人员告诉极目新闻记者,上述调查结果是初步结论,具体原因仍待专家组进一步勘测。

经专家测量,目前赛格大厦倾斜率位于0.01%-0.02%之间,小于允许倾斜0.2%,远远小于规范要求,专家一致认为赛格大厦没有倾斜。深圳市将根据楼体结构排查情况,研判大厦恢复开放时间。

而随结果一同披露的,还有赛格大厦并未安装阻尼器。

三晃

鉴于该大厦未安装阻尼器,专家建议,下一步可以考虑安装阻尼器以提高防风防震能力和舒适度。

极目新闻记者采访了解到,事实上,在我国目前并未有强制要求高层建筑加装阻尼器的要求。但是,在高层建筑的防风减震中,阻尼器确实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据悉,我国首个大型风阻尼器安装于台北101大厦,它曾是世界上最大的风阻尼器。而2016建成的上海中心大厦,则是运用阻尼器抗击大楼摇晃的“集大成者”。

如今在上海中心大厦第125层,人们依然可以看到这枚阻尼器。阻尼器的顶部还有一枚艺术装置,叫做“上海慧眼”。公开资料显示,该阻尼器的极限摆幅可达2米,能有效地对大厦进行减振控制。

2018年在台风“安比”登陆上海时,该阻尼器摆幅达到了40厘米至50厘米。而在2019年台风利奇马的影响下,该阻尼器摆动幅度达到将近50厘米。

由于阻尼器的存在,上海中心大厦内的人员,并没有感受到强烈的晃动。

“这么高的楼,为什么不效仿上海中心大厦安装阻尼器?”网友们的声音,很快从检查阻尼器转到了为何不安装阻尼器。

网友激情讨论的时候,赛格大厦却第三次发生了晃动。

5月20日中午12时许,多位深圳赛格大厦商户向媒体表示在35楼、55楼、60楼等多个楼层感受到晃动。商户向极目新闻记者提供的视频显示,有鱼缸内的水、落地电风扇有明显摇晃,有保安在通知高层商户向下撤离。

一时间,赛格大厦再次封闭,任何人员不得进出。

焦急的等待,20日晚官方再次发布了关于赛格大厦的实时监测通报。专家组表示,根据检测数据,20日各项检测数据正常,未超出相应标准要求。

但网友对这样的通报并不买账。在网络上,“加装阻尼器”等呼声不时可见。

阻尼器、结构与晃动

阻尼器能否成为赛格大厦的“定海神针”?

在武汉从事高楼施工、设计的业内专家王先生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并非每一栋大楼都需要安装阻尼器。“是否安装阻尼器,需要考虑建筑的刚度及柔度。”王先生说。

“就像我参与设计的一栋大楼,高度是475米,它也并未加设阻尼器。”王先生告诉极目新闻记者,事实上,每一栋大楼都是存在一个摆度,即轻微摇晃的。而他参与设计的这栋大楼,在建设到400米高的时候,测试出的摆度为7公分,属于较小的摆度。

王先生介绍,以目前的建筑材料来说,高层建筑还没办法做到“0摆动”。

“实际上,大楼每天都在左右摆动,只是摆动幅度十分小。”王先生说,自己曾参与建设过上海一大楼,这一大楼的摆度近乎达到了1米。

为何在这一大楼内,人们感觉不到晃动?王先生表示,这1米的摆度过程,可能需要几小时,甚至半天的时间才可完成。大多数情况下,大楼内部的人们是感受不到的。

王先生表示,在本次赛格大厦的晃动中,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这一摆动过程。因此,大楼内的人感受尤其强烈。

同时,王先生注意到,赛格大厦本次的晃动是上下运动,而非左右。

王先生说,阻尼器大多用于左右的减震,面对赛格大厦这样的上下运动,可能并不能很好的起到减震的作用。

那为何在华强北附近诸多高层建筑中,只有赛格大厦有明显晃动?

一名建筑学教授向极目新闻记者分析,赛格大厦晃动的主因可能是气候的影响,近期深圳天气较热,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赛格大厦内的钢结构受温差影响造成了晃动。同时,赛格大厦地下亦有地铁运营,错综复杂的地下结构也可能造成这一影响。

王先生也表示,在建设赛格大厦时,大楼的桩基可能入岩很深,也可能是远处的工地在打桩基时采取了爆破手段,震动传导到了赛格大厦。

但二位专家均表示,目前在赛格大厦内加装阻尼器可能并不会有很好的效果。

极目新闻记者查询获悉,赛格广场工程圆形钢管混凝土柱—钢结构是在国内首次采用的结构形式,当时工程界对此十分关注。

“由于钢管混凝土结构在内力特征、承载力、抗震性能及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其推广应用的趋势已十分明显。”在当时赛格大厦的施工技术方案中这样写到。

而事实上,该施工技术很快被评为深圳市2000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建总公司2000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200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工程建成后也被评为深圳市优质工程。

而从21日零时起,赛格大厦因晃动事件检测工作暂停进出,等到相关检测完成后才会有序开放。众多商户和网友,仍在急切盼望着赛格大厦能早日找到属于自己的“定海神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21 23: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规院原院长李晓江谈赛格大厦晃动:没有必要不断挑战建筑高度


从今天零时起,赛格大厦已经暂停所有业主、商户、租户进出赛格大厦写字楼和电子市场。

深圳市赛格集团有限公司在昨天发布的通知中说,待相关检测工作完成后再有序开放。这几天,赛格大厦晃动事件,牵动了很多网友的心。据报道,5月20日,该大厦35楼、55楼、60楼等多个楼层再次感受到晃动。

赛格大厦位于深圳市交通干道深南中路与华强北路交汇处,由深圳赛格集团投资兴建,是深圳市跨世纪的标志性建筑,总高355.8米,总建筑层79层,地上75层,地下4层,总建筑面积达17万平方米。赛格大厦是深圳第三高楼,也是世界最高的钢管混凝土架构大厦。

赛格大厦

赛格大厦

(赛格大厦。图/中国新闻图片网)

作为一座355米的超高层建筑,赛格大厦晃动事件,引发了公众对超高层建筑的担忧。针对中国高层建筑产生的种种问题以及未来改进方向,中国新闻周刊专访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

中国新闻周刊:你如何看待赛格大厦晃动事件?

李晓江:这类大厦晃动事件,偶然性中有必然性。我们工科的专业人士都知道,建筑结构、桥梁结构本身是非常复杂的工程,尽管整体上讲,超高层建筑安全上没有大的问题,但是大型工程依然可能发生超出对现有自然规律认识之外的情况。比如构筑物的震动问题,作为非常复杂的理论问题,至今没有完全解决。

对于过于复杂的工程或者大型工程,用现在的标准规范看,技术上都符合规范,整体上都是安全的,但是并不等于100%不会出问题。因为标准一般是基于现有认识,越高层、越复杂的建筑,越有可能出现超出目前对自然规律认识范畴的情况。

所以,我个人观点是,没有必要不断挑战建筑的层高。

中国新闻周刊:对于此次深圳赛格大厦晃动,你认为反映出中国超高层建筑发展的哪些问题?

李晓江:赛格大厦和深圳不少区位好、租金又不高的写字楼宇,既有办公,有交易和小型加工/制造业。这是深圳特色的楼宇经济,但另一方面,因为办公、办事人员密度特别高,不利于应对突发事件。

中国新闻周刊:最近调查显示,中国拥有世界40%高层建筑,中国150米以上的建筑达到2395座,200米以上建筑达823座,300米以上达95座,三项指标均居全球第一。近年来国内建造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你认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李晓江:我将这种现象称为“贫困时代的遗产”。尽管过去几十年中国快速发展,但是贫困时代仍然给整个社会留有一种落后的价值观。建筑物拼命比高度,展览馆、音乐厅、机场拼命比面积等,就是其中代表。

当下我们已经逐渐走入后工业社会,贫困时代的价值观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当下发展。建筑物适当的高一点,适当展示形象可以,但不应将高度视为现代化的象征。

中国新闻周刊:如果不大规模建造高层建筑,如何解决土地效率问题?

李晓江:高层建筑涉及土地效率问题,但是我始终认为,中国城市的土地资源,根本没有紧张到一定要建高层和超高层建筑不可的地步。

一谈到建造超高层建筑的原因,不少人将其归结为城市土地不够,不得已的选择。实际上,我认为当下城市土地资源配置出现了问题。

国内不少将住宅层数建造到极高的城市,工业用地比例非常高,利用率却很低。这背后原因在于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大面积低价出让甚至白送工业用地。

另外,土地财政是地方收入的重要来源,一块土地容积率越高,一般拍卖价格也更贵,地方政府乐见其成。而在有限的土地上,建筑物容积率越高,开发商利润也越大,必然乐于建造高层或超高层建筑。

城市政府从追求土地收入总量最大化转向每块出让用地收入的最大化,而住宅用地又是面广量大的市场需求,由此导致居住用地的容积率不断提高。

目前城市土地资源存在典型的错配问题,相关策略亟待调整。

中国新闻周刊:除了工程方面可能存在未知的风险,超高层建筑发展还可能存在哪些问题?

李晓江:一方面,高层住宅是高消耗、高成本、高碳排的建筑形态。在建造环节,高层住宅需要消耗更多的建材,由于交通、消防和结构造成较低的建筑实际使用面积率;在运行和维护环节,电梯、保温、照明的能耗更高,设备更新的难度更大;在拆除环节,其成本、难度和废物产出量也很高。

从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低碳效应和全生命周期的财务成本分析,高层住宅是高消耗、高碳排放、高建造、高使用与高维护成本的建筑形态。研究表明,与多层住宅相比,高层住宅的建设成本要高出50%到100%。

另外一方面,就是消防安全问题。高层建筑的火灾救援一直以来都是难点。有消防专业人士透露,能完全保证紧急救援安全的层数是15层及以下住宅。

所以我一直以来的观点是,写字楼、酒店建造的高一点也就罢了,高层住宅是中国社会未来最沉重的社会负担,而且可能是无解的负担。

中国新闻周刊:你认为对于一二线城市,理想的住宅层高度是多少层?

李晓江:我认为就是现在雄安新区和北京副中心的高度,12层到15层,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小高层。

在容积率合理的情况下,小高层是可取的。相比40层或50层的住宅,小高层一方面可以较好应对应急情况,另外一方面土地使用效率也较高。

其实,北京上海住宅的容积率一直控制在2.5,但是前几年武汉、西安、成都等城市容积率一度达到4.5,近几年才有所改善。

2020年住建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地新建100米以上建筑应充分论证。今年发布的《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要求严格限制建设5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

国家现在已经开始限制超高层住宅的发展,未来情况一定会有所改善。

中国新闻周刊 赵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SiXiang.com 思乡思想

GMT+8, 2024-4-18 19:1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