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搜索
查看: 832148|回复: 9

国家发布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总体方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16 11: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教育改革.png

  新华社北京10月13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全文如下。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现制定如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发展素质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推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主要原则。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坚持问题导向,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破立并举,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坚持统筹兼顾,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分类设计、稳步推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坚持中国特色,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三)改革目标。经过5至10年努力,各级党委和政府科学履行职责水平明显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更加完善,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更加健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社会选人用人方式更加科学。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

  二、重点任务

  (一)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推进科学履行职责

  1.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各级党委要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职责,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紧紧抓在手上,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坚决克服短视行为、功利化倾向。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完善定期研究教育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深入教育一线调研、为师生上思政课、联系学校和年终述职必述教育工作等制度。

  2.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对省级政府主要考核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教育突出问题等情况,既评估最终结果,也考核努力程度及进步发展。各地根据国家层面确立的评价内容和指标,结合实际进行细化,作为对下一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的依据。

  3.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正确政绩观,不得下达升学指标或以中高考升学率考核下一级党委和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不得将升学率与学校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不得通过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严禁公布、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对教育生态问题突出、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依规依法问责追责。

  (二)改革学校评价,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4.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加快完善各级各类学校评价标准,将落实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以及党建带团建队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依法治校办学、维护安全稳定作为评价学校及其领导人员、管理人员的重要内容,健全学校内部质量保障制度,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5.完善幼儿园评价。重点评价幼儿园科学保教、规范办园、安全卫生、队伍建设、克服小学化倾向等情况。国家制定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指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完善幼儿园质量评估标准,将各类幼儿园纳入质量评估范畴,定期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

  6.改进中小学校评价。义务教育学校重点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障学生平等权益、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营造和谐育人环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以及学业负担、社会满意度等情况。国家制定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标准,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加强监测结果运用,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主要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情况。国家制定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标准,突出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开展学生发展指导、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有序推进选课走班、规范招生办学行为等内容。

  7.健全职业学校评价。重点评价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下同)德技并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学生获取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毕业生就业质量、“双师型”教师(含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下同)队伍建设等情况,扩大行业企业参与评价,引导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深化职普融通,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次学徒制,完善与职业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学位授予标准和评价机制。加大职业培训、服务区域和行业的评价权重,将承担职业培训情况作为核定职业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总量的重要依据,推动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8.改进高等学校评价。推进高校分类评价,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改进本科教育教学评估,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生师比、生均课程门数、优势特色专业、学位论文(毕业设计)指导、学生管理与服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毕业生发展、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改进学科评估,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淡化论文收录数、引用率、奖项数等数量指标,突出学科特色、质量和贡献,纠正片面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的做法,教师成果严格按署名单位认定、不随人走。探索建立应用型本科评价标准,突出培养相应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制定“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突出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主动服务国家需求,引导高校争创世界一流。改进师范院校评价,把办好师范教育作为第一职责,将培养合格教师作为主要考核指标。改进高校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引导高校加大对教育教学、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改进高校国际交流合作评价,促进提升校际交流、来华留学、合作办学、海外人才引进等工作质量。探索开展高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情况评价,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三)改革教师评价,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

  9.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坚决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首要要求,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健全教师荣誉制度,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全面落实新时代幼儿园、中小学、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建立师德失范行为通报警示制度。对出现严重师德师风问题的教师,探索实施教育全行业禁入制度。

  10.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幼儿园教师评价突出保教实践,把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儿童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的能力作为关键指标,纳入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幼儿教师职后培训重要内容。探索建立中小学教师教学述评制度,任课教师每学期须对每个学生进行学业述评,述评情况纳入教师考核内容。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考核办法,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倾斜,向教学一线和教育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倾斜。健全“双师型”教师认定、聘用、考核等评价标准,突出实践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规范高校教师聘用和职称评聘条件设置,不得将国(境)外学习经历作为限制性条件。把参与教研活动,编写教材、案例,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就业、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竞赛展演等计入工作量。落实教授上课制度,高校应明确教授承担本(专)科生教学最低课时要求,确保教学质量,对未达到要求的给予年度或聘期考核不合格处理。支持建设高质量教学研究类学术期刊,鼓励高校学报向教学研究倾斜。完善教材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实施教材建设国家奖励制度,每四年评选一次,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按规定进行表彰奖励。完善国家教学成果奖评选制度,优化获奖种类和入选名额分配。

  11.强化一线学生工作。各级各类学校要明确领导干部和教师参与学生工作的具体要求。落实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将家校联系情况纳入教师考核。高校领导班子成员年度述职要把上思政课、联系学生情况作为重要内容。完善学校党政管理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原则上应有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或班主任等学生工作经历。高校青年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至少须有一年担任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经历。

  12.改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突出质量导向,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不得将论文数、项目数、课题经费等科研量化指标与绩效工资分配、奖励挂钩。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特点,坚持分类评价,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探索长周期评价,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探索国防科技等特殊领域教师科研专门评价办法。对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申报高级职称时论文可不作限制性要求。

  13.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切实精简人才“帽子”,优化整合涉教育领域各类人才计划。不得把人才称号作为承担科研项目、职称评聘、评优评奖、学位点申报的限制性条件,有关申报书不得设置填写人才称号栏目。依据实际贡献合理确定人才薪酬,不得将人才称号与物质利益简单挂钩。鼓励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长江学者”等人才称号入选者与学校签订长期服务合同,为实施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贡献力量。

  (四)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4.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

  15.完善德育评价。根据学生不同阶段身心特点,科学设计各级各类教育德育目标要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四个自信”,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通过信息化等手段,探索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区等参与评价的有效方式,客观记录学生品行日常表现和突出表现,特别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将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16.强化体育评价。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锤炼坚强意志,培养合作精神。中小学校要客观记录学生日常体育参与情况和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定期向家长反馈。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形成激励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的有效机制。加强大学生体育评价,探索在高等教育所有阶段开设体育课程。

  17.改进美育评价。把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促进学生形成艺术爱好、增强艺术素养,全面提升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推动高校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修满规定学分方能毕业。

  18.加强劳动教育评价。实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探索建立劳动清单制度,明确学生参加劳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加强过程性评价,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19.严格学业标准。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学业要求,严把出口关。对初、高中毕业班学生,学校须合理安排中高考结束后至暑假前的教育活动。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加强课堂参与和课堂纪律考查,引导学生树立良好学风。探索学士学位论文(毕业设计)抽检试点工作,完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严肃处理各类学术不端行为。完善实习(实训)考核办法,确保学生足额、真实参加实习(实训)。

  20.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中高考改革,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加快完善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建设和使用办法,逐步转变简单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招生模式。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深化研究生考试招生改革,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考查。各级各类学校不得通过设置奖金等方式违规争抢生源。探索建立学分银行制度,推动多种形式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实现不同类型教育、学历与非学历教育、校内与校外教育之间互通衔接,畅通终身学习和人才成长渠道。

  (五)改革用人评价,共同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

  21.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改变人才“高消费”状况,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

  22.促进人岗相适。各级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招聘要按照岗位需求合理制定招考条件、确定学历层次,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作为限制性条件。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落户、就业、参加机关企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聘、职务职级晋升等方面,与普通学校毕业生同等对待。用人单位要科学合理确定岗位职责,坚持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

  三、组织实施

  (一)落实改革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把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根据本方案要求,结合实际明确落实举措。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统筹协调、宣传引导和督促落实。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要结合职责,及时制定配套制度。各级各类学校要狠抓落实,切实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国家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选择有条件的地方、学校和单位进行试点,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教育督导要将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情况作为重要内容,对违反相关规定的予以督促纠正,依规依法对相关责任人员严肃处理。

  (二)加强专业化建设。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教育督导部门统一负责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发挥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作用。严格控制教育评价活动数量和频次,减少多头评价、重复评价,切实减轻基层和学校负担。各地要创新基础教育教研工作指导方式,严格控制以考试方式抽检评测学校和学生。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完善评价结果运用,综合发挥导向、鉴定、诊断、调控和改进作用。加强教师教育评价能力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设立教育评价、教育测量等相关学科专业,培养教育评价专门人才。加强国家教育考试工作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参与命题和考务工作的激励机制。积极开展教育评价国际合作,参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教育目标实施监测评估,彰显中国理念,贡献中国方案。

  (三)营造良好氛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履职尽责,带动全社会形成科学的选人用人理念。新闻媒体要加大对科学教育理念和改革政策的宣传解读力度,合理引导预期,增进社会共识。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引导广大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各地要及时总结、宣传、推广教育评价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扩大辐射面,提高影响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6 11:24:06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部负责人就《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答记者问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这是指导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教育部负责人就此接受了记者专访。

  1.《总体方案》出台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是什么?

  答: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就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特别是在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上进行了集中论述,明确提出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强调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对学校、教师、学生、教育工作的评价体系要改,坚决改变简单以考分排名评老师、以考试成绩评学生、以升学率评学校的导向和做法;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率先破除唯名校、唯学历是举的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使用机制,给全社会带个好头,担起育人的社会责任。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要抓好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出台和落实落地,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评价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教育部把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作为重点攻坚任务,作为“龙头之战”“最硬的一仗”,成立专门工作组,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研究和统筹协调。一是深入学习中央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始终把握教育评价改革的正确方向。二是开展全面系统调研。深入开展文献研究,分类开展专题研究,深度访谈专家学者,扎实开展实地调研,广泛听取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各级各类学校负责人、师生代表、有关专家和用人单位意见建议。三是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文稿形成后,通过书面和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征求有关部委、地方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代表和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成员、国家教育咨询委员意见建议。四是认真研究论证完善。文件起草过程中,同步就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政策点开展论证,对各方意见建议逐一研究分析,不断修改完善文本,形成《总体方案》。

  2020年6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总体方案》,近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文件。《总体方案》的出台实施,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具有重大意义,必将有利于推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总体方案》的基本定位和考虑是什么?

  答: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世界性、历史性、实践性难题,涉及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思想观念等多重因素,涉及到不同主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以攻坚克难的勇气、久久为功的韧劲,进行系统设计、辨证施治、重点突破。

  《总体方案》的基本定位和考虑是: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主线,以破“五唯”为导向,以五类主体为抓手,着力做到政策系统集成、举措破立结合、改革协同推进。

  以立德树人为主线,就是着眼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主线,贯穿于教育评价改革各项任务始终,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以破“五唯”为导向,就是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紧扣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立足基本国情,坚持积极、稳慎、务实,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既大力破除不科学、不合理的教育评价做法和导向,又着力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

  以五类主体为抓手,就是立足全局,坚持整体谋划、系统推进,针对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不同主体,充分考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不同教育领域和大中小幼不同学段特点,分类分层研究教育评价改革思路、提出改革措施、明确实施路径,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3.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目标和重点任务是什么?

  答:《总体方案》充分考虑教育评价改革的艰巨性、长期性,着眼于与中国教育现代化总体进程相适应,分两个阶段提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目标。第一阶段:经过5至10年努力,各级党委和政府科学履行职责水平明显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更加完善,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更加健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社会选人用人方式更加科学。第二阶段: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

  《总体方案》围绕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五类主体,坚持破立结合,重点设计了五个方面22项改革任务。一是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破”的是短视行为和功利化倾向,“立”的是科学履行职责的体制机制,相应提出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3项任务。二是改革学校评价。“破”的是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立”的是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相应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完善幼儿园评价、改进中小学校评价、健全职业学校评价、改进高等学校评价5项任务。三是改革教师评价。“破”的是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行为,“立”的是潜心教学、全心育人的制度要求,相应提出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强化一线学生工作、改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5项任务。四是改革学生评价。“破”的是以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不科学做法,“立”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相应提出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完善德育评价、强化体育评价、改进美育评价、加强劳动教育评价、严格学业标准、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7项任务。五是改革用人评价。“破”的是文凭学历至上等不合理用人观,“立”的是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使用机制,相应提出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促进人岗相适2项任务。

  4.如何通过评价改革,推进党委和政府科学履职尽责、办好新时代教育?

  答: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为推动各级党委进一步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完善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的工作机制,《总体方案》提出:“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推进科学履行职责”,主要设计了三项改革任务。

  第一,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在健全领导体制方面,提出各级党委要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职责,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紧紧抓在手上,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坚决克服短视行为、功利化倾向。在完善工作机制方面,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完善定期研究教育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深入教育一线调研、为师生上思政课、联系学校和年终述职必述教育工作等制度。

  第二,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在评价内容上,提出对省级政府主要考核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教育突出问题等情况。在评价方式上,既评估最终结果,也考核努力程度及进步发展。各地根据国家层面确立的评价内容和指标,结合实际进行细化,作为对下一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的依据。

  第三,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三不得一严禁”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正确政绩观,不得下达升学指标或以中高考升学率考核下一级党委和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不得将升学率与学校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不得通过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严禁公布、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对教育生态问题突出、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依规依法问责追责。

  《总体方案》在改革用人评价部分,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提出了相关改革要求。同时,《总体方案》还从抓好组织实施的角度,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把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际明确落实举措。

  5.如何改进评价标准和内容,引导各级各类学校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答: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为引导各级各类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推动把立德树人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总体方案》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加快完善各级各类学校评价标准,将落实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以及党建带团建队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依法治校办学、维护安全稳定作为评价学校及其领导人员、管理人员的重要内容,健全学校内部质量保障制度,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具体到各级各类学校来说,一是完善幼儿园评价,提出重点评价幼儿园科学保教、规范办园、安全卫生、队伍建设、克服小学化倾向等情况。二是改进中小学校评价,提出义务教育学校重点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障学生平等权益、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营造和谐育人环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以及学业负担、社会满意度等情况;普通高中主要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情况,突出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开展学生发展指导、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有序推进选课走班、规范招生办学行为等内容。三是健全职业学校评价,提出重点评价职业学校德技并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学生获取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毕业生就业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情况。四是改进高等学校评价,提出改进本科教育教学评估,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生师比、生均课程门数、优势特色专业、学位论文(毕业设计)指导、学生管理与服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毕业生发展、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改进学科评估,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6.如何通过改革教师评价,引导教师更好履行教书育人职责?

  答: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职责。为更好地引导广大教师履行职责,《总体方案》设计了一系列改革任务。

  第一,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提出:一是坚决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首要要求,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二是健全教师荣誉制度,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三是全面落实新时代幼儿园、中小学、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建立师德失范行为通报警示制度。四是对出现严重师德师风问题的教师,探索实施教育全行业禁入制度。

  第二,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提出:一是强调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二是在幼儿园教师评价方面,强调突出保教实践,把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儿童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的能力作为关键指标。三是在中小学教师评价方面,提出探索建立中小学教师教学述评制度,任课教师每学期须对每个学生进行学业述评,述评情况纳入教师考核内容;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考核办法,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倾斜,向教学一线和教育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倾斜。四是在职业学校教师评价方面,提出健全“双师型”教师认定、聘用、考核等评价标准,突出实践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五是在高校教师评价方面,提出不得将国(境)外学习经历作为教师聘用和职称评聘的限制性条件;落实教授上课制度,对未达到要求的给予年度或聘期考核不合格处理。六是在教师工作量核定方面,提出把参与教研活动,编写教材、案例,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就业、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竞赛展演等情况计入工作量。七是在平台建设和激励机制方面,提出支持建设高质量教学研究类学术期刊,鼓励高校学报向教学研究倾斜;完善教材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实施教材建设国家奖励制度;完善国家教学成果奖评选制度等措施。

  第三,强化一线学生工作。提出:一是各级各类学校要明确领导干部和教师参与学生工作的具体要求。二是落实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将家校联系情况纳入教师考核。三是高校领导班子成员年度述职要把上思政课、联系学生情况作为重要内容。四是完善学校党政管理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原则上应有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或班主任等学生工作经历。五是高校青年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至少须有一年担任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经历。

  7.如何改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克服“唯论文”等问题?

  答:高校教师是科研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科研评价对于激发教师创造力、提升学术和社会贡献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唯论文”“重数量、轻质量”等倾向在高校科研评价工作中还比较突出,不利于提高高校教师科研水平。为引导树立科研评价的质量和贡献导向,加快破除“唯论文”等突出问题,《总体方案》在改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和高等学校评价中分别进行了政策设计。

  第一,突出质量导向。教师科研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不得将论文数、项目数、课题经费等科研量化指标与绩效工资分配、奖励挂钩。

  第二,实施分类评价。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特点,坚持分类评价,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探索长周期评价,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探索国防科技等特殊领域教师科研专门评价办法。对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申报高级职称时论文可不作限制性要求。

  第三,改进高校学科评估。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淡化论文收录数、引用率、奖项数等数量指标,突出学科特色、质量和贡献。

  8.如何克服“唯帽子”倾向,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

  答:为克服人才评价中的“唯帽子”问题,树立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标准,促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总体方案》提出了5条具体举措。一是切实精简人才“帽子”,优化整合涉教育领域各类人才计划。二是改进学科评估,纠正片面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的做法,教师成果严格按署名单位认定、不随人走。三是不得把人才称号作为承担科研项目、职称评聘、评优评奖、学位点申报的限制性条件,有关申报书不得设置填写人才称号栏目。四是依据实际贡献合理确定人才薪酬,不将人才称号与物质利益简单挂钩。五是鼓励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长江学者”等人才称号入选者与学校签订长期服务合同,为实施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贡献力量。

  9.如何改变以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答: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学生评价是教育评价的基础环节。正确的评价“指挥棒”,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扭转当前学生评价中存在的以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等错误倾向,《总体方案》着眼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主要设计了7项改革任务。

  第一,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在理念导向上,提出“两个坚持”: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在实施路径上,提出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

  第二,完善德育评价。在目标引领上,提出根据学生不同阶段身心特点,科学设计各级各类教育德育目标要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四个自信”,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在评价方式上,提出通过信息化等手段,探索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区等参与评价的有效方式,客观记录学生品行日常表现和突出表现,特别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将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第三,强化体育评价。在总体要求上,提出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分学段提出具体要求,中小学要客观记录学生日常体育参与情况和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并定期向家长反馈;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探索在高等教育所有阶段开设体育课程。

  第四,改进美育评价。对中小学,提出把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对高校,提出推动高校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

  第五,加强劳动教育评价。提出3条举措:一是实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二是探索建立劳动清单制度,明确学生参加劳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学会劳动、学会勤俭。三是加强过程性评价,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第六,严格学业标准。在学业要求方面,提出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学业要求,严把出口关。在学业考评方面,提出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加强课堂参与和课堂纪律考查。在学位论文方面,提出探索学士学位论文(毕业设计)抽检试点工作,完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严肃处理各类学术不端行为。在实习(实训)方面,提出完善实习(实训)考核办法,确保学生足额、真实参加实习(实训)。

  第七,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中高考方面,提出稳步推进中高考改革,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加快完善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建设和使用办法,逐步转变简单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招生模式。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在研究生考试招生方面,提出深化研究生考试招生改革,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考查。在招生秩序方面,提出各级各类学校不得通过设置奖金等方式违规争抢生源。在促进终身学习方面,提出探索建立学分银行制度,推动多种形式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实现不同类型教育、学历与非学历教育、校内与校外教育之间互通衔接,畅通终身学习和人才成长渠道。

  10.如何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用人导向,破除“唯文凭”弊端?

  答:社会选人用人对于引导学生多样化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牵引作用。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过分注重高学历高文凭,有的甚至非名校、海归不要,这是一种现代版的“出身论”,不利于实现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为破除“唯文凭”的弊端,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正向牵引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总体方案》提出5条具体改革举措。一是提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改变人才“高消费”状况,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二是提出各级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招聘要按照岗位需求合理制定招考条件、确定学历层次,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作为限制性条件。三是提出规范高校教师聘用和职称评聘条件设置,不得将国(境)外学习经历作为限制性条件。四是提出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落户、就业、参加机关企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聘、职务职级晋升等方面,与普通学校毕业生同等对待。五是提出用人单位要科学合理确定岗位职责,坚持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

  11.对下一步贯彻落实《总体方案》有何考虑?

  答: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通力配合、协同推进。为确保改革取得实效,《总体方案》对组织实施、贯彻落实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第一,要落实改革责任。重点提出了6条举措:一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把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根据《总体方案》要求,结合实际明确落实举措。二是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统筹协调、宣传引导和督促落实。三是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要结合职责,及时制定配套制度。四是各级各类学校要狠抓落实,切实破除“五唯”顽瘴痼疾。五是国家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选择有条件的地方、学校和单位进行试点,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六是教育督导要将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情况作为重要内容,对违反相关规定的予以督促纠正,依规依法对相关责任人员严肃处理。

  第二,要加强专业化建设。重点提出了8条举措:一是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教育督导部门统一负责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发挥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作用。二是严格控制教育评价活动数量和频次,减少多头评价、重复评价,切实减轻基层和学校负担。三是各地要创新基础教育教研工作指导方式,严格控制以考试方式抽检评测学校和学生。四是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五是完善评价结果运用,综合发挥导向、鉴定、诊断、调控和改进作用。六是加强教师教育评价能力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设立教育评价、教育测量等相关学科专业,培养教育评价专门人才。七是加强国家教育考试工作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参与命题和考务工作的激励机制。八是积极开展教育评价国际合作,参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教育目标实施监测评估,彰显中国理念,贡献中国方案。

  第三,要营造良好氛围。主要提出了4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履职尽责,带动全社会形成科学的选人用人理念。二是新闻媒体要加大对科学教育理念和改革政策的宣传解读力度。三是广大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四是各地要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扩大改革受益面。

源自:教育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0-16 11:5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出台首个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方案


央视网消息: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这也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文件。方案紧扣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针对各级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五类不同主体设计了22项改革任务。

禁以中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师生

此次出台的《方案》明确提出,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各级党委和政府不得下达升学指标或以中高考升学率考核下一级党委和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不得将升学率与学校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不得通过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严禁公布、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对教育生态问题突出、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依规依法问责追责。

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

在改革学校评价方面,《总体方案》提出,要求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完善幼儿园评价,改进中小学校、职业学校及高等学校评价。

探索建立应用型本科评价标准

其中,在高等学校方面,要改进本科教育教学评估,改进学科评估,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淡化论文收录数、引用率、奖项数等数量指标,教师成果严格按署名单位认定,不随人走。同时,探索建立应用型本科评价标准;制定“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改进师范院校评价,把办好师范教育作为第一职责,将培养合格教师作为主要考核指标。

来源:央视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0-16 11:59:47 | 显示全部楼层

破除“五唯”顽疾 教育评价不看数字看什么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据新华社10月13日消息,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这也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文件。

教育部负责人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世界性、历史性、实践性的难题,涉及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思想观念等多重因素,涉及不同主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以攻坚克难的勇气、久久为功的韧劲,进行系统设计、辨证施治、重点突破。

“这是一份原则性文件。如果了解教育系统这些年来的改革举措的话,你会发现,文件中的很多表述都很眼熟。”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陈志文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总体方案》将多项改革进行了系统集成。但它并不能一蹴而就,很多具体措施仍需要各主体单位根据自身情况自己摸索,出台相应的细则。

“四个评价”最为关键

《总体方案》从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改革学校评价、改革教师评价、改革学生评价和改革用人评价等5个方面,提出了22项改革任务。其基本定位和考虑是: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主线,以破“五唯”为导向,以五类主体为抓手,着力做到政策系统集成、举措破立结合、改革协同推进。

“其中有四句话最为关键。”参与该方案制定讨论的陈志文表示,那就是“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

目前来看,我国教育评价看重结果评价,强调定量评价。说白了,就是“数数”。“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问题的本质,也是“数数”。评价学校,用升学率当尺子;评价学生,用分数贴标签;评价教师,以论文和帽子为依据;评价人才,用学历分等级。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指出,实施“四个评价”正是破“五唯”的治本之策。从根本上说,存在“五唯”评价问题,主要原因是实行结果评价。

强化过程评价,则意味着将受教育的过程以及学生在过程中的表现也纳入评价体系。《总体方案》强调要完善德育评价、体育评价、美育评价和劳动教育评价,强调要严格学业标准,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而增值评价,通俗来说,就是看评价对象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变化。毕竟,不同水平的学生会分流向不同的学校,对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评价,不能单纯看优秀学生的占比,将学生进步作为核心评价指标,也体现了教育公平的诉求。

不“数数”,还需要诚信建设

“破‘五唯’,不‘数数’,这是改革的难点和焦点。”陈志文强调。它不仅是教育评价体系中的顽疾,也可以说是整个社会评价体系中的顽疾。

具体来说,对学校、教师、学生、教育工作的评价体系要改,坚决改变简单以考分排名评老师、以考试成绩评学生、以升学率评学校的导向和做法;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率先破除唯名校、唯学历的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使用机制,给全社会带个好头,担起育人的社会责任。

实行综合评价为什么难?陈志文认为,难点在于诚信建设。

若不“数数”,似乎就提供了可操作空间。“唯分数”一直为人诟病,但若不只看分数,又会被人指责不够公平;“唯论文”让科研人员不满,但引入综合评价,又被人担心职称评审成了看关系。

“如果大家不相信,综合评价就立不起来。”陈志文表示,要推行综合评价,就必须解决诚信问题,但诚信问题不只是教育系统内的问题。诚信文化的建设需要时间,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保障综合评价的公平公正,诸如引入利益关联方监督机制,在评审结束后公开评委姓名和评审意见等。

当然,若要治本,还是得加强诚信文化建设,让人不想作假、不敢作假、不能作假。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不能只喊口号,必须建立配套惩罚措施,并且严格执行。只有当违背诚信要付出代价甚至是沉痛代价时,舞弊者才能真正被震慑。

教育评价要改,社会评价也要改

《总体方案》中的一大亮点,是提出了改革社会用人评价。

陈志文强调,教育的问题,其实是社会的问题,教育评价是社会评价的一部分。

社会选人用人对于引导学生多样化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牵引作用。教育部负责人也指出,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过分注重高学历高文凭,有的甚至非名校、海归不要,这是一种现代版的“出身论”。

陈志文说,在用人选人时,很多单位都会划定学历甚至学校的硬杠杠。一些地方招选调生,明确规定只有那么十几或者几十所大学的毕业生有资格报考;有些单位,不仅要看应聘者毕业学校位次,还要看其本科学校层次。

为破除“唯文凭”的弊端,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正向牵引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总体方案》提出了5条具体改革举措,如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各级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招聘要按照岗位需求合理制定招考条件等。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石中英曾撰文指出,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五唯”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与教育系统内外对其危害性认识不足、不到位有直接关系。比如,基础教育中“唯分数”“唯升学”的问题长期存在,一方面说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说明政府部门、社会各界、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对于其危害还仅停留在表面的、局部的认识上。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种价值导向对学生健康、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危害。石中英说,在这种认识条件下,想有效解决“唯分数”“唯升学”问题,很难。

“如果整个社会都唯学历,唯文凭,仅在教育系统内改革,肯定是不够的。”陈志文指出。

可以看到,《总体方案》在改革用人评价部分,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提出了相关改革要求。它也从抓好组织实施的角度,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把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际明确落实举措。

新华网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0-16 12: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评价有了正确的“指挥棒”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但如何解决教育功利化、短视化的问题,一直是阻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问题。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从顶层为教育事业发展设立教育评价“指挥棒”。

据了解,《方案》的目标是经过5-10年努力,各级党委和政府科学履职水平明显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更加完善,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更加健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社会选人用人方式更加科学。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

“这是首次由党中央、国务院出台教育评价改革文件,凸显了教育评价在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新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朱之文说。

朱之文认为,教育评价是教育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评价直接影响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影响学校的办学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同时,评价还深刻影响全社会的教育观念,进而影响家庭的教育选择,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塑造了一个时代的教育生态。

“正是基于评价的极端重要性,教育评价被誉为教育的‘指挥棒’。指挥棒作用发挥好了,教育事业发展就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行,否则将可能导致教育资源的错配,甚至将教育引向歧途。”朱之文说。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教授张志勇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教育评价改革首先要解决如何树立科学的教育价值观问题。

“我国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一言以蔽之,是教育‘指挥棒’出了问题。这里的要害是,用单纯的考试升学的‘指挥棒’指挥学校教育、评价学校教育、考核学校教育。结果导致学校教育背离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违背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脱离了科学发展的基本轨道。”张志勇说。

张志勇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坚持“破字当头”。

以考试命题改革为例,张志勇认为,一方面要破除“唯智育论”,加强对学生德智体美劳教育成果的全面综合考查;另一方面要破除“唯知识论”,强化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综合考查。

“在中考、高考招生中要破除‘唯分数论’,积极探索多元评价、综合录取机制。高校招生要破除‘唯面子论’,坚决制止一些高校采取各种不正当手段争抢高考状元、高分学生,助推片面的教育政绩观、破坏教育生态的错误做法。”张志勇说。

如何在这些基础上建立更加科学、健全的教育评价体系?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指出,《方案》坚持破立结合,重点设计了5个方面22项改革任务。一是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破”的是短视行为和功利化倾向,“立”的是科学履行职责的体制机制。二是改革学校评价。“破”的是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立”的是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三是改革教师评价。“破”的是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行为,“立”的是潜心教学、全心育人的制度要求。四是改革学生评价。“破”的是单纯以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不科学做法,“立”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五是改革用人评价。“破”的是文凭学历至上等不合理用人观,“立”的是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使用机制。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钟秉林分析称,《方案》涵盖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用人单位五大评价对象,要构建党委和政府提升履职水平、各级各类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教师潜心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科学选人用人的系统协调的教育评价体系和机制。“显然,新时代教育评价体系是对政府管理、学校办学、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等全方位的评价”。

钟秉林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评价方式上,要基于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和综合评价,创新评价模式和手段,体现教育评价体系的综合性和有效性。

“不再局限于单一目标或标准的实现程度,而是注重对评价对象进行全面、综合、整体的教育要素的评价。”钟秉林说。

如何保证这样的“指挥棒”能取得预期成效?

朱之文认为,一方面,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在干部选任考核、学校评价、重大项目安排等各项工作中,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不再简单地以升学率为考核标准。另一方面,各级各类学校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将立德树人摆在学校工作的中心位置,资源配置、教师评价等工作都要突出人才培养这一核心,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再简单地以分数考核教师、评价学生。

而在钟秉林看来,完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的一个关键是构建政府主导,学校、专业机构、社会组织等多元参与的教育评价体系。

“首先,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教育督导部门在新时代教育评价中的主导作用,保证教育改革发展与学校办学的方向;其次,要进一步强化学校的办学主体责任;最后,要鼓励和引导专业机构、社会组织的参与,推进教育治理体系的优化和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钟秉林说。


央广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0-16 12:03:30 | 显示全部楼层

用科学的教育评价引领推动教育现代化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对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这是首次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教育评价改革文件,凸显了教育评价在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新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教育评价是教育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评价直接影响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影响学校的办学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同时,评价还深刻影响全社会的教育观念,进而影响家庭的教育选择,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塑造了一个时代的教育生态。正是基于评价的极端重要性,教育评价被誉为教育的“指挥棒”。“指挥棒”作用发挥好了,教育事业发展就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行,否则将可能导致教育资源的错配,甚至将教育引向歧途。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教育评价制度改革方面作了许多探索,取得积极进展。但在教育评价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学校片面地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以升学率评价学校、以发表论文数量评价老师,重结果评价轻过程评价,评价方法不够科学,对评价结果重视不够等。总的看,教育评价还没有很好地体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导向,评价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强化教育国家使命等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加快构建与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目标任务相适应的教育评价制度,已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势在必行。

党中央对深化教育评价改革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对改革完善人才评价、科技评价等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特别是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着眼教育事业发展全局,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教育评价存在的突出问题:“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不仅突出强调了教育评价的极端重要性,同时也为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

这次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有几个方面的突出特点:一是规格层次高。《总体方案》以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名义印发,直接体现了中央的要求,强化了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责任。二是突出立德树人导向。《总体方案》提出的改革举措,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引导广大教师回归教书育人,促进教育资源配置向人才培养倾斜,着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三是系统性强。这次改革覆盖各级各类教育,涉及教育评价制度的方方面面,体现了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旨在形成改革的整体效应。四是突出问题导向。这次改革重在解决问题,特别是针对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问题,分别提出了具体举措。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战略性任务,同时也是一项复杂而具体的工作,关键在于压实责任,敢于碰硬。一方面,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在干部选任考核、学校评价、重大项目安排等各项工作中,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不再简单地以升学率考核学校、考核干部。另一方面,各级各类学校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将立德树人摆在学校工作的中心位置,资源配置、教师评价等工作都要突出人才培养这一中心,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围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构建学生评价体系,不再简单地以分数考核老师、评价学生。与此同时,还要加强教育评价研究,遵循教育规律,注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科学的测量手段,探索简单可靠的教育评价方法。

我们坚信,有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有《总体方案》的系统谋划,有各地、各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努力,有全社会的共同支持参与,我国教育评价改革一定能够迈出新的步伐、取得新的成绩,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应有贡献。

来源:光明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0-24 15: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加快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

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电视电话会议召开

  10月23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教育部在京召开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电视电话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对抓好《总体方案》落实落地进行安排部署。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组长、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出席会议并讲话,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孙尧主持会议。

  陈宝生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作出的重要指示批示,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教育系统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评价的重要论述精神,深刻领会“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增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明确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主攻方向,找准推进路径、工作方法和有力抓手。

  陈宝生指出,《总体方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份教育评价改革的系统性文件,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教育系统要准确把握《总体方案》的基本定位和改革部署,确保各项改革部署落得准、落得稳、落得好。一是准确把握推进科学履行职责的要义,着力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机制,有效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二是准确把握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义,着力改革学校评价,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评价学校的根本标准,完善幼儿园和中小学评价,健全职业学校评价,改进高等学校评价。三是准确把握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的要义,着力改革教师评价,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强化一线学生工作,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四是准确把握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义,着力改革学生评价,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完善德育评价,强化体育评价,改进美育评价,加强劳动教育评价,严格学业标准,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五是准确把握共同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的要义,着力改革用人评价,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促进人岗相适。

  陈宝生强调,制定出台方案是一场攻坚战,接下来的贯彻落实将会是“更硬的一仗”,必须要以改革的精神和奋进的姿态打赢打好,奋力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各项任务举措落地见效。要抓好学习研讨、培训辅导、宣传引导,打好“龙头之战”。要强化政治担当,聚焦堵点难点,鼓励基层探索,打好“攻坚之战”。要推动思想升级、行动升级、效果升级,打好“升级之战”,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新发展格局。

  会议在教育部设主会场,在各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教育部直属高校、部省合建高校设分会场。中组部、中宣部、科技部、人社部在主会场发言,上海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湖南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云南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清华大学在分会场发言,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同志参会。

来源:教育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5-25 12: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全民教育焦虑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应如何深入推进?

全民教育焦虑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应如何深入推进?

全民教育焦虑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应如何深入推进?

    “2021第一届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研讨会暨中小学生发展质量评价高峰论坛”现场。 梅斌 摄

  中新网石家庄5月24日电(记者 高红超)近日,电视剧《小舍得》热播,该剧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的一系列痛点展开讨论,描绘了教育焦虑所带来的连锁反应。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在这样一个全民教育焦虑的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应如何深入推进?23日,“2021第一届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研讨会暨中小学生发展质量评价高峰论坛”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召开,来自全国20余个城市的专家、教育工作者以“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为主题,共话教育评价改革与实践。

全民教育焦虑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应如何深入推进?

全民教育焦虑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应如何深入推进?

会上,教育工作者以“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为主题,共话教育评价改革与实践。 梅斌 摄

  很多网友表示,看完《小舍得》,不敢生孩子了。一个学生报5个辅导班,整个班级42名学生几乎全在校外补习,剧中情景令人印象深刻。

  石家庄市桥西区教育局小学教研室主任王小芃从事教育工作已有20年。在她看来,虽然影视剧多了一些戏剧性,但现实里,家长和孩子们的焦虑真实存在。

  王小芃说,教育已不是一个家庭的问题,压力在不断传导,补习班越来越低龄化,孩子很小就要面对竞争。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教育评价改革要解决的就是当前“唯分数”、“唯升学”这些困惑整个教育系统的问题。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今年3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进一步建立教育科学评价体系。

  “评价权力过度集中统一是当下教育评价各种问题的主因。”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总体方案》提出,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发挥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的作用。这说明,教育评价正在迈出从“一”向“多”转换的步子。

  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教体局副局长汤小辰表示,过去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注重考试成绩,如今国家对教育评价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强调立德树人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但社会的期盼、家长的愿望和国家的想法实际上是有差距的,要达到这些理想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统计与测量分会理事长张敏强亦认为,以前常说考试是“指挥棒”,教育评价同样有“指挥棒”的作用,但是各地、各学校差别很大,用同一个指标、同一个要求去规范可能又太过机械,需要给学校、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一定的发挥空间。

全民教育焦虑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应如何深入推进?

全民教育焦虑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应如何深入推进?

会上,“新时代中小学生发展质量评价实践与研究实验”正式启动,并对首批实验学校进行授牌。 梅斌 摄

  本次活动由河北省创新教育学会主办。会上,“新时代中小学生发展质量评价实践与研究实验”正式启动,并对首批实验学校进行授牌。

  据河北省创新教育学会教育评价分会常务副秘书长吴红军透露,该“实验”为期5年,将面向河北全省以实验区、实验学校的形式稳步推进,旨在逐步构建以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

  石家庄一中实验学校副校长米秉玺表示,教育评价改革是系统工程,整个社会,特别是学生家长,要理解和支持学校的教育改革评价工作,这对学生真正成长为创新型人才,为国家科技、经济、教育实力的增长做出自己的贡献,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教育评价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熊丙奇说,政府部门要着力促进各层面学校的发展,办让人人出彩的教育;学校要回归育人本位,把孩子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社会教育培训机构要回归本位,而不是变成全民教育的主体。

  如何缓解家长的集体焦虑?除了改变外部环境,王小芃建议,家长们不要死盯着孩子的分数,孩子的未来有无限可能,要让他们充分释放自己的天性,“我们唯有牢牢抓住‘全面发展’这个靶心,回到人的发展本身,走向看得见人的教育,才能释放对看不见的未来的焦虑”。(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10 10:4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部:以评促建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办学质量

  中新网1月10日电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日前,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评价指南》强调,要加快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体系;要坚持正确方向、育人规律、深化改革、以评促建,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

  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包括办学方向、课程教学、教师发展、学校管理、学生发展等5方面重点内容。在办学方向方面,包括加强党建工作、坚持德育为先等2项关键指标,旨在加强党对普通高中教育的全面领导,促进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课程教学方面,包括落实课程方案、规范教学实施、优化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等5项关键指标,旨在促进落实好新课程新教材,深化育人方式改革,整体提升教学质量。在教师发展方面,包括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重视教师专业成长、健全教师激励机制等3项关键指标,旨在促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校内教师激励体系,充分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在学校管理方面,包括完善学校内部治理、规范招生办学行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3项关键指标,旨在促进强化学校管理,建设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增强学校办学活力。在学生发展方面,包括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劳动实践等5项关键指标,旨在突出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强调重素质、重能力要求。

  《评价指南》要求,在实施工作中要注重优化评价方式方法,不断提高评价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坚持结果评价与增值评价相结合,既要关注学校办学质量实际水平,又要关注学校在办学质量上发展提高的程度;坚持综合评价与特色评价相结合,既要关注学校全面育人整体成效和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情况,又要关注学校特色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情况;坚持外部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既要完善外部评价工作体系,又要引导学校积极开展常态化自我评价,激发内生办学活力;坚持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相结合,既要构建网络信息平台及数据库,又要采取实地调查、观察、访谈等线下方式。

  《评价指南》明确,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实行学校自评、县级审核、市级全面评价、省级统筹评价和国家抽查监测,并强调要不断完善评价结果运用机制,充分发挥评价结果对学校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办学质量的引领和促进作用,将评价结果作为对学校奖惩、政策支持、资源配置和考核校长的重要依据,作为地方各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的重要内容。同时,要求各地结合实际制定评价实施方案,建立政府教育督导部门牵头、多方参与的评价组织实施机制,确保评价有效实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8 20: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部:在全国设立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64个、实验校192所

  中新网1月8日电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文件精神,推进义务教育教学改革,教育部决定在全国设立一批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和实验校(以下简称实验区和实验校),充分发挥其在义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带动引领作用,促进提高教学质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在全国设立64个实验区、192所实验校,深入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全面推进教学方式变革,着力解决教学改革重点难点问题,探索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实践模式,总结一批具有示范作用、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典型经验,在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先行先试、示范引领作用。

  二、重点任务

  (一)实验区工作任务

  1.做好区域课程规划与实施管理。制定区域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指导学校根据培养目标,立足办学理念和学生发展需要,分析资源条件,因校制宜制定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加强课程实施监测和教育督导,确保区域内学校开齐各类课程,特别是劳动、艺术、体育与健康、信息科技、综合实践活动等国家课程,开足规定课时。

  2.统筹推进区域教学改革。聚焦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学科实践(实验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大单元教学、作业设计、考试命题等教学改革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形成指向问题解决的实践成果,指导学校解决课程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困难问题,推动课程标准理念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转化落地。

  3.改进区域教育教学评价。落实《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研究制定适合区域实际情况的教育教学评价改革方案。指导学校落实核心素养立意的教学评价和考试评价,注重综合性、过程性、实践性、发展性评价,发挥评价的导向、诊断、反馈、激励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做好考试与作业管理,提高命题质量,合理运用考试结果,严控作业总量,学生学业负担得到明显减轻,提升作业设计质量,开展优质作业展示交流。

  4.强化教研支撑。加强区域教研队伍建设,配齐配足义务教育各学科及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专职教研员,完善教研员遴选配备办法和退出机制,探索建立优秀教研员和学校优秀教师“旋转门”制度。加强对课程、教学、作业和考试评价等育人关键环节研究。开展指向教师需要和问题解决的研修活动,重视开展参与式工作坊、基于行动研究的教研活动,提高研修的针对性和精准性。指导学校开展好校本教研,探索跨学段、跨学科教研。

  5.推进数字化赋能。探索建立服务区域义务教育教学改革的数字化平台,丰富和拓展线上教学资源,指导学校探索信息技术在教学和教研中的深度应用,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强化数据赋能,推进因材施教、个性化学习和过程性评价。加强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应用培训,指导学校和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常态化有效应用。

  6.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整体统筹规划区域科学教育实施,配置科学教研员,提高小学科学课的科学专业背景教师占比,提升小学科学课教师专业水平,指导学校开齐开足开好科学类课程,加强中小学实验室建设、教学装备配备和使用,加强中小学实验员配备。将学校实验课开设情况纳入教学视导和日常督导。指导学校持续深入开展科普教育,积极推动科技馆、博物馆、研学基地、高科技企业、高校实验室、职业院校实训中心等专业资源服务中小学校。

  7.指导实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探索区域深化读书行动的有效途径,指导学校将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丰富学生读书内容、创新读书行动载体、健全读书长效机制,积极引导青少年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培养其批判性思维、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实验校工作任务

  1.制定学校课程实施方案。总结学校课程教学改革已有基础,依据国家课程方案和省级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结合学校办学理念以及资源条件,制定学校课程实施方案,明确学校育人目标,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特别是劳动、艺术、体育与健康、信息科技、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规范开设地方课程,合理开发校本课程,提出课程实施的具体策略,落实好“一校一策”。

  2.深化素养导向的教学改革。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理念要求,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落实因材施教。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形成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方法策略。聚焦教学改革重点难点问题开展实践研究,实现突破。

  3.优化评价方式方法。坚持评价促进学习的理念,引导学生合理运用评价结果改进学习,探索实施基于证据的评价、增值性评价、协商式评价和表现性评价。提高作业设计水平,严控作业总量,科学设计探究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探索设计跨学科综合性作业。全面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强化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教学实施的一致性,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

  4.加强校本教研。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开展常态化教研活动。建立健全校长、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听课评课制度。围绕教师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与困惑,依托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开展集体备课。打造民主、开放、共享的校本教研氛围,形成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教研文化,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5.推进数字化赋能教学。探索数字技术在拓展学校教学时空、共享优质资源、优化课程内容与教学过程、优化学生学习方式、精准开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实践路径,构建数字化背景下的新型教与学模式,提高学校教学效率和质量,引导师生加强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应用,合理开展自主学习,提高备授课质量。

  6.高质量实施科学教育。配齐配足科学类学科教师,小学科学课的科学专业背景教师占比较高。重视实验教学,实验室条件和学科实验员满足教学需求,强化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将学校实验课开设情况纳入教学视导和日常督导,探索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改进和强化实验教学。加强科学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在实践探究中学习。定期开展科技节、科技小发明、科普读书、寻找最崇拜的科学家等活动。

  7.开展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将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与学校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结合各学科课程教学和跨学科主题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课内外读物。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和环境,开设品牌阅读活动项目,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三、推荐条件

  (一)实验区应具备的条件

  1.党委和政府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积极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立健全课程教学改革实验工作的组织领导和部门联动机制。

  2.在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方面有基础,工作任务有规划、有措施、有保障,建立有效推进机制,取得典型经验成果,发挥较好示范引领作用。

  3.教育行政部门对开展教学改革实验工作有明确的工作机制。主要负责人主抓,牵头部门能有效整合各方资源,教学相关的业务部门协同推进,思路清晰、措施有力,注重实验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

  4.教研机构健全,教研队伍充实,教研能力较强,可以为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专业支持。

  5.在师资配备和队伍建设、经费和设施设备方面,能够给区域内学校提供较充足的保障。

  (二)实验校应具备的条件

  1.坚持正确办学方向,严格依法办学、依法治校,近年来无违规办学和招生行为。

  2.坚持科学的教育质量观,积极发展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校领导重视教育教学改革,具有较强的教学改革意识和先进的办学理念,有明确的改革目标,有科学可行的学校发展总体规划。

  3.积极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理念要求,具有较好的改革基础,取得一定的改革成果。学校有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在当地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4.校本教研制度健全,校本教研氛围浓厚,校本教研能力较强。注重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和研修,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5.在师资配备、经费和设施设备方面,有较充足的保障。

  四、工作实施

  (一)组织与分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地方和学校申报,并对实验区、实验校进行指导、督促检查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各地可开展省级实验区、实验校建设工作。教育部制定实验区工作方案和政策,确定实验区,对实验区工作进行指导。

  (二)申报与推荐。各地申报工作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对照推荐条件,坚持公平公正原则确定推荐对象。每省份可推荐2个实验区和6所实验校,既反映不同教育发展水平,又体现不同教学改革特色。实验区原则上以区县为单位申报,具备较强统筹能力的地市也可申报。实验校应不在实验区内,小学与初中学校比例均衡,且至少包含2所乡村学校。

  (三)公示与确定。教育部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的实验区和实验校名单进行公示,经公示无异议后确定为国家级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和实验校。

  (四)建设与实施。各地要以实验区建设为抓手,有组织地持续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深化改革。实验区要按照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完善实验区工作制度,落实具体工作措施,及时总结经验,确保实验区工作顺利推进。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实验区和实验校每年开展建设工作自评。教育部加强对实验区、实验校的指导,并根据工作情况对实验区、实验校进行动态调整。

  (五)宣传与推广。各实验区、实验校要及时总结工作中出现的新思路、新模式、好做法、好经验,并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网络、会议等多种形式,组织典型案例、成功经验的宣传与推广,引领本地区教学改革创新,为全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树立示范典型。

  (中新教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SiXiang.com 思乡思想 ( 京ICP备05055065号-1 )

GMT+8, 2024-10-10 18:2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