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搜索
查看: 5417|回复: 0

香港经历史上最惨黄金周 零售业“港囧”全城蔓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18 21: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香港经历史上最惨黄金周 零售业“港囧”全城蔓延

相比“非典”期间,如今的香港经济或许也在经历一场由高租金引发的传染性疾病,从零售业蔓延至其他行业,这让香港经济前景充满隐忧。

李启玮 饶文怡 王坤阳

2015年10月1-7日,香港整体旅客人数相比去年同期增长1.5%。其中,内地旅客约为122万人次,相比去年同期增长2.3%。这是香港特区政府公布的数据。

然而,人流增长并未带来香港零售业收入的增长。继“最惨五一假期”、“最惨暑期档”之后,国庆假期的第二日,就有本地媒体和商铺店主强调,香港迎来了史上“最惨黄金周”。

“对照以往及今年中国旅客前往的其他国家及地区的数据,这的确是香港最差的黄金周。”香港工联会旅游业雇员总会总干事林志挺和界面新闻记者谈及相关数字,显得有点无奈,“黄金周期间,酒店降价但入住率仍只有八成左右,零售人流少及生意减少四成。这些都在预料中,所以商家之前都不抱期望,之后几个月也不会有大期望。”

金银首饰店的营业收入下滑最为明显。周生生大中华营运总经理刘克斌在接受媒体访问时指出,黄金周的营业额较去年同期跌15%,最大一单生意额近30万元、比去年同期最大单生意金额少约20万元。

酒店方面,香港酒店业平均房租下跌15%-20%,入住率维持在80%-90%水平,并无一房难求的情况。有酒店业界人士表示,黄金周期间房价下调了约一成半。香港六国酒店总经理李国仪指出,酒店入住率虽较去年同期上升5%,但房租按年下跌18%-20%,由平均约1500元减至约1200元。

香港百货商业雇员总会副理事长邓祥胜告诉媒体,今年黄金周生意按年跌六至七成,是历来首次下跌。邓祥胜认为,业界在黄金周前已预料生意不及往年,黄金周期间虽然人流较平日多,但旅客消费意愿低,人均消费按年跌三成至四成。

邓祥胜还留意到,以往黄金周来港的旅客多购买贵价手表及名牌产品,今年主要购买化妆品及日用品等生活用品。

不过,香港最大的化妆品店莎莎国际在黄金周期间也未录得营业收入的乐观数字。10月12日,莎莎国际公布了黄金周期间的销售数据显示,该公司在香港与澳门两地合计的零售销售额按年跌10%,旅客人流减少及消费力转弱,来自内地游客的营业额跌超过10%,每宗交易平均金额也下跌约12%。

“零售寒冬”一词,不断成为香港媒体、业界人士、甚至政府官员的常用词,仿佛香港零售业重回2003年“非典”时困境。

香港工业总会名誉会长刘展灏就持此论断。他认为,香港过去以“购物天堂”著称,零入口关税居功不小,但随着商铺租金不断上升,免税的作用被租金的升势彻底抵消,香港价廉物美的优势已然消失,零售市道不容乐观,甚至比“非典”时期更为严峻。

“非典”期间,香港的零售业曾一度低迷。刘展灏说,但与现在不同的是,那时候租金和薪酬水平相对较低,零售生意尚算可守,现在租金和薪酬等营运成本高涨,首当其冲的是议价能力低的中小企业,除非商铺业主愿意减租,否则中小企业或会陆续裁员甚至出现结业潮。

界面新闻记者从政府统计处查询到,2005年8月份的零售销售额为165亿元,目前香港零售业规模仍然较10年前增长近130%。但根据《苹果日报》的报道,10年间,香港所有行业的平均月薪,仅由2005年8月的10511港元增至今年8月的14877港元,增幅仅为41%。

与此相对应的是,10年前港岛区平均商店租金,以每平方米计算,每月只需844元;10年后,平均租金升至1628元每月,增幅为93%。

香港特区政府发言人表示,香港零售业销售进一步转弱,部分原因是访港旅游业放缓,近期股票市场大幅波动也可能削弱消费意欲。此外,由于中秋节在今年和去年于不同时间出现,导致部分相关消费延后,也进一步削弱了零售业的表现。

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到,自2015年3月开始,香港零售业总销货价值就维持跌势。最新数据显示,香港今年8月零售业总销货价值为379亿元,同比下跌5.4%,跌幅创年内新高,而且有6个月是连续下跌的。

与旅游业表现紧密相关的珠宝首饰、钟表及名贵礼物,其销货价值在8月下跌8.8%。百货公司货品下跌8.6%,服装下跌13.5%,食品、酒类饮品及烟草下跌10.2%。

“绝不可否认零售业出了大问题。”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学系主任雷鼎鸣9月18日在《晴报》专栏撰文中如是指出,“今年1月到7月的零售总值是2831.5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8%,零售货品的总数量反而上升1.7%,这反映出问题的所在:卖出的商品多了,但收到的钱却减少,等于就算用了减价促销的手段,也帮不了营业额。”

根据雷鼎鸣分析,在同一时期,香港的消费者物价指数上升了2.5%,但在零售业商品却要平均减价3.5%,而且营业额还要下降1.8%,2831.5亿元的营业额,加上消费市场的通胀因素,已等于比去年同期实质紧缩了4.3%。

雷鼎鸣认为,“非典”时期,2003年上半年比起2002年上半年,零售总值共下降了6.7%,但因当时是通缩,租金及其他商品都便宜了,零售业没有这么痛苦,消费者物价指数下跌了3%,零售业实质的减幅只是3.7%。“所以说,现在零售业的跌幅比“非典”时更严重,并无错误。”

回忆起非典,1970年代起就从事零售业的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副会长陈淑玲也有此看法。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陈淑玲表示,现在零售市道比非典期间差很多,香港内部出现了一系列不友好事件,影响内地游客来港,加上汇率因素,外国零售品牌直接在内地开店,外围经济也不好,“可以说现在比非典期间还要恶劣。”

陈淑玲指出,十多年前,香港零售业主要靠本地居民消费带动,但现在很大程度靠内地游客做大市场。如今香港市场没有这么大量的游客,零售业界难以承受那么高的租金。

自2003年以来,零售业兴旺带动商铺租金大幅攀升,全球零售集团以不断高涨的租金去承租,作为亚洲旗舰店,业主随即疯狂加租,形成飙价循环。

据《第一财经》报道,以租金高昂著称的香港铜锣湾罗素街出现了10年来减租幅度最大的铺位。该街第18号铺位已于今年10月起由瑞士手表店积家(Jaeger-LeCoultre)转手给本地折扣化妆品店卡莱美(Colourmix),租金从前者过去3年租期内的每月175万港元减至70万港元,暴跌六成。

轻奢品牌Coach中环旗舰店的提前退租也一度令业界惊讶。该店于今年8月31日正式结业,租约原定于2017年10月到期,面积超过1万平方英尺。按2012年起月租金720万计,该店需每天卖出50个5000港元的手袋才能抵消租金成本。原铺位最终由运动品牌Adidas接手,租金仅为前者的60%。

美联集团董事总经理黄子华告诉媒体,香港铜锣湾、中环等核心区域零售店铺的租金以往受大陆游客驱动,每年涨幅高达两至三成,10年来已增长5至10倍;但如今香港市场遇冷,这些区域现时的租金已有三至五成跌幅。

零售店铺业主的减租反映了奢侈品零售业的困境。胡兆英分析称,内地游客赴港的消费模式已发生改变,“不会再集中购买奢侈消费品。零售业界也应多开拓特色及不同类型商品吸引内地游客消费。”

相比非典期间,如今的香港经济或许也在经历一场由高租金引发的传染性疾病,从零售业蔓延至其他行业。刘展灏认为,香港经济前景充满隐忧,单靠服务业和旅游业支撑香港经济,显然已经行不通。

香港零售业,一向倚重于内地旅客。界面新闻记者从香港旅游发展局查询到,今年1至8月,访港游客共计3986.55万人次,相比去年减少0.1%,其中内地游客就达到3124.19万人次,相比去年同期增加0.8%。换言之,内地游客占到香港入境游客的近八成比例。

香港政府公开数据显示,2002年“自由行”计划未开始前,访港的内地旅客约有680万人次;计划推行后,2012年有3491万人次的内地旅客,其中66%经“自由行”计划来港。2004年至2012年通过“自由行”计划访港的人次每年增幅介乎10.1%至34.5%,平均每年增长23.6%。

2003年,香港面对非典的挑战,经济陷入低谷,“自由行”计划自2003年7月起实施,可说是一场及时雨,成为带动零售业增长的一股重要动力。

2003年,香港批发及零售业的生产总值为351.4亿元,占当年GDP的2.9%。10年后的2013年,香港批发及零售业的生产总值达到1102亿元,占当年GDP的5.3%。零售业就业人数也以平均每年2.2%的速度稳步增长。

截至目前,“自由行”已涵盖内地49个城市,覆盖内地居民超过3亿人。香港特区政府在2013年公布的《香港承受及接待旅客能力评估报告》写道,“自由行”是各项旅游措施中成效最显着的一项,带来大量内地旅客,是香港过去几年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预计2017年访港旅客将增至7000万人次。

香港政府公开数据显示,2004年-2012年通过“自由行”计划访港的人次每年增幅介乎10.1%至34.5%,平均每年增长23.6%。但是,2015年内地赴港旅客增速明显放缓,这给香港的零售和旅游市场蒙上阴影。

香港旅游业议会主席胡兆英指出,黄金周期间,超过100万的内地旅客当中,约60%是来自“自由行”旅客,按年下跌约6%,当中深圳户籍的旅客跌幅近20%,“一签多行”变成“一周一行”的影响,已在今年的黄金周浮现。

客流因素之外,香港特区政府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苏锦梁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经济大环境不明朗。汇率方面,港币升值影响旅客消费意愿,加上周边地区放宽了签证措施政策,吸引了一部分旅客到其他地方,以及过往有针对内地旅客的不愉快事件发生,影响内地旅客来港。

“香港过去太习惯十几个百分点的增长,今年游客消费能力下跌是关键。”香港零售管理协会主席麦瑞琼表示,今年游客的购买力较去年有明显下降,故总体生意应仍为下跌状态。

香港旅游界立法会议员姚思荣指出,自2014年第三季,香港的零售业销售数字一直下滑,农历新年后,零售市况回落更为明显,主要受去年“占中”活动、今年初多宗“反水货客”事件及针对内地人的游行等拖累,影响内地旅客访港旅游意愿。

姚思荣进一步分析称,日本、韩国等邻近国家签证放宽,服务质素高、港府年初由“一签多行”改至“一周一行”,及港元强势导致香港减少产品价格优势等影响,令内地认识在“黄金周”考虑转往其他周边国家旅游。

香港和澳门回归之初,成为不少内地居民走出国门的第一站,随着海外出行越来越方便,“首站”、中转功能的削弱,赴港“自由行”的高峰已悄然过去。

香港不少地区已经形成了“药房、金铺、钟表店和化妆品店”并驾齐驱的街面模式,维多利亚港、海洋公园、迪士尼乐园等固有的景点,却没有更大突破。越来越多的药店出现在香港大街小巷,本地媒体甚至发问:“香港病了吗?”

香港零售业遭遇“港囧”,其它行业也难以独善其身,楼市、金融和地产股都已露出颓势。

雷鼎鸣认为,零售业出现不景气,若按此态势发展下去,香港低失业率会有所不保,这绝对不是香港之福,尤其是这些人在社会中相对弱势。

面对市场的不景气,香港政府推出很多措施。比如,给旅游发展局3亿元作宣传,今年年初又增加了8000万元,特别作为振兴消费和旅游推广。此外,还在9月底再推新招“救市”,成立1000万元的“旅游配对基金”,针对消费、过夜和高增值的旅客,在未来半年加强海外宣传攻势。

但是,这些政府措施却多发力于宣传方面。林志挺此前曾告诉界面新闻记者,这些措施并没有多大效果,只是摆在服务柜台,喊着口号,在机场发传单推广之类的,不会产生真正的影响。

零售界不断有传闻,政府有意在年底或明年初重提扩大自由行计划。自由行曾经拯救了非典时期的香港经济;那么,扩大自由行,还能拯救差过非典时期的香港经济吗?

姚思荣赞同开放新的自由行城市。他在接受媒体访问时提出建议称,香港政府应争取开放内地“自由行”城市,由目前49个,多增3至6个,另外增加广告,向旅客宣传香港好客形象,以吸引来港旅游及消费。

香港中华出入口商会副会长欧阳熊万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也提出,希望增加内地几个城市做“自由行”,让中国游客能更多来香港;同时,香港要增高服务,童叟无欺,增加价值,令香港零售品牌打响,增加亮点。

“中国内地对于香港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与香港零售业表现是分不开的。越来越多的内地游客到香港来,对香港零售业才有帮助。”欧阳熊万说。

“香港以低税率、高效率见称,如今已失去其独特的吸引力,单靠服务业和旅游业支撑香港经济,显然已经行不通,香港经济前景充满隐忧。”刘展灏说,香港营商环境持续恶化,归根结底是土地和人力资源不足所致。

部分香港厂商看到了内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的机遇。香港厂商会副会长陈淑玲告诉界面新闻记者,香港人很知道变通,现在内地的互联网O2O以及电子商务正在大力发展,香港的零售商应该要抓住机会,应对新的环境。她认为,香港零售正经历低潮,但不能因为低潮而不做改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SiXiang.com 思乡思想

GMT+8, 2024-4-19 23:1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