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搜索
查看: 7316|回复: 5

侠骨柔情 江湖渐远 金庸先生离世 享年94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31 08: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侠骨柔情 江湖渐远 金庸先生离世 享年94岁

侠骨柔情 江湖渐远 金庸先生离世 享年94岁

侠骨柔情 江湖渐远 金庸先生离世 享年94岁


金庸(1924——2018):侠客笑傲江湖远
  

在一个实用主义当先、利己主义称霸的时期,金庸小说把曾经主宰人类从洪荒蛮远走到高楼大厦的“人的力量”,凸显在字里行间,刻写在我们眉宇之间。
  
文丨特约评论员 周志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2018年10月30日,金庸离开了这个世界,去了清澈明静的天堂。烽烟弥漫的20世纪与激情洋溢的侠骨柔情,他留给了这个世界抗争黑暗的悲壮苍凉故事,在心灵间镂刻下“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

金庸去了,武侠的时代也似乎随之结束!

马克思曾经说过,一个时代没有英雄,文学就会给你想象英雄。金庸为孱弱的“东亚病夫”生产了壮美的武侠气度和令人心折的崇高景象:郭靖的至刚至坚、胡斐的一往无前、陈近南的大义凛然、洪七公的磊落胸襟与黄老邪的洁身自好……

然而,金庸小说之境界并不仅仅在于这种“侠之大者”的痛快淋漓,更在于隐伏在侠骨豪气里面的一种“小人物的悲哀”。令狐冲在绿竹巷那哭不完的心事与琴曲中孤寂的凄美、陈家洛悲悼忧郁的面容间蕴藏的世间悲苦、张无忌栖栖遑遑渺无前路的彷徨、杨过黯然销魂掌隐喻的绝望、韦小宝无所用心狡诈卑鄙中透露的灰心,以及义无反顾的小昭、嗒然落地的程灵素、英姿飒爽的霍青桐、偏执无着的岳灵珊……金庸并没有假情假意地给我们描述“伟人的江湖”,而是铺开了“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的20世纪心灵地图。

在《天龙八部》中,大侠萧峰两军阵前自尽,曾经让我唏嘘不已也心扉震撼。原来在昏聩疯狂的历史中,既有袁崇焕砥砺奋进的美,也有袁承志独身自好的情。金庸小说终究不是道德文章的说教和圣人精神的自恋,而是“千年暗室一灯即明”的勇气和“不动即不伤”的哀怨。阳光和黑暗总是界限分明线条简单,而“影子”的无处可去而必然要去的悲哀,才是20世纪——一个革命、激情和浪漫的时代里芸芸众生的素描。

不妨说,不是金庸去了,武侠的时代才结束了,而是金庸来时,就看到了一个武侠时代的结束。金庸小说的精神力量,不在于其揭示的英雄的豪气干云,而在于他写出来的我们每个人的无能为力。

细看其曾经叱咤风云的主人公,要么是萧峰一样的“真实死亡”,要么是以退隐的方式“象征死亡”,就连韦小宝也悄然离开,不知所终。金庸把苏东坡“江海寄余生”的闲情逸致,变成“小舟从此逝”的无语落幕。这不是“告别崇高”,也不是“独善其身”,而是对中国现代社会中知识分子境遇的深刻了知:一方面是救济天下的英雄错觉,另一方面则是无力作为的卑微困窘。金庸小说中主人公的“死”或者“喻死”,不是为了制造悲剧,而是悲剧现世本身;不是为了批判,而是看到了批判者的孱弱;不是写知识分子“世间不平事乃以剑消之”的狂想,而是写这种狂想本身已经丧失了想象的土壤。

不妨说,时代无金庸,金庸有时代。

金庸不应该属于我们的时代。所以,他在小说里写了逍遥自在的桃花岛、忘情俗世的忘情谷、无人能会的活死人墓、一骑绝尘的大雪塞北与杳无音讯的东南小岛。金庸用桃花源的美丽,衬托无处私奔的精神绝境;用一去无消息的浩渺,渲染狡诈市侩的平生。

然而,金庸却写出了我们时代的内在精神史诗。无论怎样万千阻障和山高水长,依旧有执着坚定的信诺、至死方休的爱情、纯洁无瑕的友谊和一笑放下的洒脱。金庸小说最终的魅力,不是其英雄感人和心灵创伤,而是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痴绝、不肯“以一人之是非为是非”的独立、于威严肃穆的权威面前嬉笑怒骂的脊梁和“不恋投来食”的尊严。

在一个实用主义当先、利己主义称霸的时期,金庸小说把曾经主宰人类从洪荒蛮远走到高楼大厦的“人的力量”,凸显在字里行间,刻写在我们眉宇之间。

金庸去了。生命是卑微脆弱的,也是辉煌和勇敢的。金庸小说把这种卑微底色的勇敢写了出来,在崇高里多了份苍凉,在苍凉里又平添几分刚毅!这是一个经历过战乱、动乱和爆炸式繁荣的人,写出来的那个世纪的逻辑,又是每一个平凡的生命所能想象的最伟大的自我。

在《鹿鼎记》后记里,金庸说,如果没有意外,就不再写武侠小说了,但是,生命中充满了意外。我一直期待这个“意外”,不想却等来一个武侠时代结束的今天。狂来说剑,怨去吹箫,金庸去了,但总有清凉明净的眼眸,照彻昏暗世道的湖面……

来源:凤凰网评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1 08:3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派武侠小说一代宗师金庸逝世 享年94岁




  网易10月30日报道 据香港媒体报导,笔名为“金庸”的武侠小说泰斗查良镛逝世,享年94岁。金庸笔下创作多部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包括《射雕英雄传》、《神鵰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等。

金庸逝世

金庸逝世
  
  除了文学界外,查良镛也涉足传媒界多年,1947年大学毕业后先受聘于上海《大公报》,任国际新闻编辑。1948年《大公报》香港版复刊,急需翻译人员,查良镛被报馆调派来港,其后调任《新晚报》副刊编辑。

  查良镛在1959年创办《明报》;1968年又创办主打娱乐、名人及时装的《明报周刊》。1969年《明报晚报》创刊。《明报》在80年代急速发展,至1989年,当年65岁的查良镛宣布辞去社长一职。1993年查宣布辞任董事局主席,向他一手创办的《明报》正式告别。
  
金庸逝世1.jpg

金庸逝世2.jpg

金庸逝世3.jpg

  台湾媒体也进行了报道。
  金庸生平照片 
  
金庸逝世4.jpg

金庸逝世5.jpg

  2018年10月30日消息,据多家香港媒体报道,一代武侠小说泰斗查良镛(笔名金庸)病逝,终年94岁。图为2005年,金庸参加家族同乐会。供图:视觉中国/东方IC
  
金庸逝世6.jpg

  杭州西子湖畔将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网络峰会,参加者有新浪CEO王志东、搜狐CEO张朝阳、网易董事长丁磊、8848董事长王峻涛和阿里巴巴总裁马云(专题),主持人则是金庸。国内互联网界的几位代表人物将相聚在一起共同探讨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和前瞻性目标。
  
金庸逝世7.jpg

  2007年9月23日下午,在苏州大学“存菊堂”,近3000名师生见证了一个重要时刻:苏大首个名誉博士学位授予了该校杰出的校友、著名武侠作家查良镛(金庸)先生。
  
金庸逝世8.jpg

  2005年1月9日,“金庸笔下的龙泉宝剑展”在浙江大学隆重举行,金庸先生及夫人出席了揭幕仪式。此次展览吸引了大批高校学子前来参观,展会上的三十多把宝剑宝刀为金庸先生转赠给浙江大学,均根据金庸先生的名著中的描写铸造和命名。
  
金庸逝世9.jpg

  2007年11月25日晚,金庸和浙大领导合影。当日,浙江大学举行授聘仪式,聘请金庸担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名誉院长,同时同意金庸辞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一职。
  
金庸逝世10.jpg

  2003年7月24日晚,金庸在杭州香格里拉饭店接受中外媒体采访,就在杭州创办《金庸茶馆》杂志答记者问。25日下午,金庸将在杭州剧院举行演讲会。
  
金庸逝世11.jpg

  2003年7月25日下午,金庸就创办《金庸茶馆》杂志在杭州剧院举行演讲会。
  
金庸逝世12.jpg

  2004年9月25日,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兴致勃勃地来到四川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看望大熊猫。
  
金庸逝世13.jpg

  2004年11月25日,一代“武林宗师”金庸游览福建泉州各著名旅游景点,80高龄金庸运笔如飞。
  
金庸逝世14.jpg

  2004年11月25日,金庸游览福建泉州各著名旅游景点。
  
金庸逝世15.jpg

  2012年5月22日,武侠小说家金庸为贵阳百花湖星园挥毫题词:“翠湖清波映星星,星光灿烂(电视剧)照青山,如此湖山天下无,天然胜景百花湖。”
  
金庸逝世16.jpg

  金庸撑拐杖上台向刘诗昆祝酒。
  
金庸逝世17.jpg

  2004年8月12日,香港,在金庸家中拍摄的金庸先生。

 凤凰网文化讯 2018年10月,新派武侠小说一代宗师金庸逝世,享年94岁。

  金庸本名查良镛,1924年3月10日生于浙江海宁,1948年移居香港, 金庸是新派武侠小说最杰出的代表作家,香港著名的政论家、企业家、报人,与黄霑、蔡澜、倪匡并称“香港四大才子”。
  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金庸共写武侠小说15部,取其中14部作品名称的字首,可概括为“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外加一部《越女剑》。“凡是有华人(专题)的地方,就一定有金庸的武侠小说。”金庸继承了古典武侠技击小说的写作传统,又在现代的阅读氛围中对这一传统进行了空前的技法与思想革命,开创了“新派武侠”的风格。六十年来,其作品在风靡了全球华人世界的同时,也使中国特有的武侠小说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出身海宁查家,与穆旦、徐志摩和琼瑶都有亲缘关系
  金庸是海宁査家的第二十二代孙。海宁查家的家族史可追溯到600多年前,是真正的“以文为业,书香传家”。查家的发展可以分为3个阶段:兴盛期在明清,共出了22个进士,康熙年间创造了“一门十进士,叔侄五翰林”的科举神话;雍正年间,海宁查氏传到第十一代和第十二代,因文字狱案,不准参加科举,家族进入静默期;到第十四代以后,重开科举,他们又中了进士,进入近代的复兴期。由此观之,金庸的横空出世并非偶然,而是家学渊源使然。
  在近现代文坛,和金庸的名字联结在一起的,还有两个大名鼎鼎的人物:明朝中期,海宁査氏第三代中有一支迁往北京、天津一带,著名诗人穆旦(查良铮)正是“北査”的后代。他中学时开始写诗,翻译了普希金、雪莱、拜伦等文学巨匠的作品,被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为“现代诗歌第一人”。因为南北两地,查良铮和查良镛素昧平生,但两人的生命中有着惊人的巧合。查良铮是把姓“査”拆开成“木”、“旦”,然后用“穆旦”做了笔名;而查良镛则是将名“镛”拆成“金”和“庸”,用“金庸”做了笔名。金庸还有一位近亲徐志摩。海宁徐家也是望族,和査家结为姻亲,金庸母亲徐禄是徐志摩的堂姑妈,金庸唤徐志摩表哥。只不过坊间传闻金庸对表哥的为人颇有意见,从其笔下诸多负心薄幸的“表哥”形象便是明证。此外,其姑父为民国时期著名军事理论家蒋百里、表姐为钱学森的夫人蒋英,台湾知名女作家琼瑶则是他的表外甥女,著名的古建筑“纠偏大师”曹时中是金庸的妹夫,已过世的北京德云社演员张文良本名叫查良燮,是金庸的亲叔伯兄弟。 真可谓一门煊赫,人才辈出。
  自小博览群书,八岁对武侠着迷
  查良镛出生的时候,查家还拥有3600多亩田地,租种查家田地的农民有上百户之多。所以,他的父亲查枢卿实乃“当仁不让”的大地主。因为家学渊博,海宁查家藏书十分丰富,“查氏藏书”在浙西一带很有名声。查家珍藏着900卷之多的《海宁查氏诗钞》雕版,是查文清生前编写的。这些雕版置满两间房子,查良镛和兄弟们把这些雕版当玩具,还时常钻到这些雕版之中捉迷藏。日子长了,对雕版上的诗词,查良镛也能耳熟能详,随意就能读出几句来。可以说,查良镛是在书堆中长大的。
  他曾经回忆说:“家中藏书很多,我幼时虽看不懂,但找书却方便;而且不单有古书,也有新书,因为我的伯父、父亲、兄长都是大学毕业生。我自小与书为伍,培养出喜欢读书的基本性格,加上长辈的文化修养好,家里房产亦丰,生活不愁,家人间的活动也很文雅,闲来多是下棋、看书……”尽管那时查良镛年纪幼小,但所涉读的书籍已相当广泛。
  在现代知识方面,查良镛称小学时代“得益最多,记忆很深”的,是父亲、兄长购置的邹韬奋所著《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世界各地旅行记,以及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报》。
  八岁那年,查良镛无意中看到武侠小说《荒江女侠》,“琴剑二侠”的行使生涯深深地吸引了他。这是查良镛看到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之后,查良镛到处搜罗武侠小说,一睹为快。其后,他在当时相当流行的、上海出版的消闲性读物《红玫瑰》中读到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另外,平江不肖生在《顺探世界》杂志上连载的描述清末民初武林真人真事的《近代侠义英雄传》,更使查良镛看得入迷。以后几年,查良镛看过武侠小说有好几十本,其中描写梁山好汉反抗官府的《水浒传》,写包青天安良除暴、一身正气的《三侠五义》及其续篇《小五义》、《彭公案》、《施公案》等等,看得查良镛如痴如醉。
  叛逆少年,先后两次被中学、大学开除
  1936年,金庸小学毕业,入嘉兴中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不时空袭嘉兴,11月打到城池下,师生徒步迁徙至浙江联合中学。凭天赋努力,他不仅数理化成绩优异,英语国文更出色,入高中后利用图书馆,他读了更多的课外书。初中三年级时,年仅15岁的金庸出版了人生中的第一本书,书名叫作《给投考初中者》,指导打算升初中的学生如何考试得高分。
  1940年,查良镛模仿英国作家卡罗尔的童话小说《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作《阿丽丝漫游记》一文,刊于壁报之上,影射权势在校长之上的训育主任沈乃昌是眼镜蛇,因此被开除。金庸回忆说:“学校开除,不但失却了继续求学的机会,连吃饭、住宿的生活也发生问题……那是生死系于一线的大难”。
  7月,在校长张印通和同学好友余兆文帮助下,金庸得以转入衢州中学。这里生活很艰苦,常有敌机来袭,好在国文老师不错,图书馆不错,金庸的精神生活比较富足。1941年底,衢州中学闹学潮,反对训育主任,金庸积极参与,再次差点被开除。
  1942年5月,金庸高中毕业,第二年去重庆,考上了国民党“党立的最高学府”中央政治学校的外交系不收费,希望将来在外交方面为国效力。然而当时校内国民党学生“特务”横行霸道,学校纵容包庇,不加理会。金庸打抱不平,向学校投诉这些学生,进而对校方加以指责,又一次被勒令退学。
  1947年在时任上海市法院院长、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后并入华东政法大学)兼职教授的堂兄查良鉴的帮助下,他以中央政治学校外交系的学历,插班进入东吴大学法学院攻读国际法专业,于1948年毕业。
  因《大公报》迁居香港:以笔名金庸连载《书剑恩仇录》
  抗战后,查良镛始到杭州的《东南日报》当记者,4个月后,赶上上海《大公报》招聘国际新闻翻译,被录用。1948年3月5日,《大公报》香港版复刊,急需一名翻译,24岁的查良镛被暂派前往香港馆工作。在《大公报》香港馆任职期间,查良镛先后做过记者、翻译和编辑。
  1950年,当查良镛的父亲查枢卿在内地被作为“反动地主”批斗时,他在香江也过着穷记者的日子。他向《大公报》辞职,满怀着做外交官的希望,只身北上来到北京。然而,在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和人事的刁难下,对进入外交部工作的事不再乐观,于是返回香港,回到《大公报》做国际电讯翻译和编辑。
  1950年6月25日,朝鲜(专题)战争爆发,香港《大公报》《文汇报》这些左派报纸“一般不用外国通讯社的稿件,特别是关于朝鲜战争的消息,更是拒用外电”。可是新华社的消息来得比较慢,为了及时报道战况,当时新华社香港分社考虑办一张“灰色”的晚报。10月5日,《大公报》分出部分人力创办《新晚报》。
  1952年,查良镛转入《新晚报》做副刊编辑。这是他踏入报界后第一次大量写作副刊文章,为此起了“林欢”“姚馥兰”等笔名。他说,“姚馥兰”就是英文YourFriend(你的朋友)的谐音,因当时副刊男性色彩偏重,他想以一个女性味道十足的名字来写影评,冲淡一下。查良镛说自己本来是电影的门外汉,只是由于工作中要处理关于电影、戏剧的稿件,有时还要自己动笔写,故除了阅读理论书,他几乎每天都流连于电影院。电影看多了,影评写多了,他甚至动手写起了电影剧本。1953年,他将郭沫若的历史剧《虎符》改编成电影剧本《绝代佳人》。那段时间,他还为电影歌曲填词, 为长城电影制片厂写剧本,《兰花花》、《王老虎抢亲》等编剧即为金庸(林欢),其中《王老虎抢亲》还使他过了一回导演瘾(与胡小峰合导)。
  1953年,两位著名拳师──太极拳掌门吴公仪与白鹤拳师父陈克夫大师打擂比武,由于香港法律禁止武师之间决斗,遂移师澳门举行。想不到香港竟有数万人乘船过海,日夜观战,盛况空前。香港各报都予以大版报道,风行一时。《新晚报》由此获得启发,便在副刊上试辟武侠小说连载专栏,约请能编能写的副刊编辑陈文统、查良镛出阵,陈文统以笔名梁羽生写第一部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查良镛以笔名金庸写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结果一炮打响,《新晚报》一时间洛阳纸贵,销路倍增,梁羽生、金庸亦因此声名大噪。《新晚报》之外,他又开始在《商报》连载《碧血剑》,之后是《射雕英雄传》。
  1957年夏天起,内地形势骤变,反右运动呼啸而来,千千万万知识分子落入“阳谋”陷阱,并波及香港,《大公报》的言论尺度也跟着内地局势的变化而变化,思想控制明显比过去加强。香港《大公报》已不是当年独立的民间报,而是一张不折不扣的左派报纸,政治色彩越来越浓,生性自由、喜欢独来独往的他感到格格不入,工作热情渐渐消失。
  1957年冬天,他辞职离开《大公报》,“我离开左派报纸,是因为那里不能发表反对当时‘大跃进’错误路线的意见,这实在太违反我作为新闻工作者的本意”。他多次自称个人主义者:“所谓个人主义,是相对于集权主义或国家主义而言。在某些政治制度中,当权者假借国家的名义,宣称为了国家或公众的利益,肆行侵犯人民的权利和自由,他们认为国家高于一切,个人必须为国家而牺牲。所谓国家高于一切,就是政府高于一切,也就是掌握政权之人高于一切,生杀予夺,为所欲为。个人主义者某种意义上,其实便等于是人权主义,也就是民权主义。”
  创办《明报》:从小市民报章到知识分子报刊
  金庸的武侠小说震动了文坛,具有出色的生意头脑的金庸见有机可乘,就于1959年借“大侠武夫”和“威名”创立了自己的报纸,是谓《明报》。早期的《明报》以小说及趣味资料为主,每日出版一张。35岁的金庸希望《明报》成为一份“走偏锋”的小报,利用小市民感兴趣的话题, 再配上他的武侠小说吸引读者,发家制富。
  但《明报》创刊初期,亏空严重,这一情况随着《神雕侠侣》在《明报》创刊号连载开始扭转;1961年,《倚天屠龙记》、《鸳鸯刀》、《白马啸西风》开始在《明报》连载,1963年,《天龙八部》开始在《明报》连载;1972年完成《鹿鼎记》宣布封笔,金庸在退出侠坛仍称霸武林。
  1960年代中国大陆的政治变局为金庸的出人头地提供了机会,金庸拯救《明报》也靠的就是这个时候的社论。1962年,受“大跃进”影响,内地有大批人员偷渡香港,被香港警方堵截于上水梧桐山。由于事件敏感,《大公报》、《文汇报》等报都不予报道,《明报》却“莽莽撞撞”,大声疾呼,从是年5月12日起,几乎每天都作头版全版报道。“难民潮”事件之后, 《明报》一改报格,从一份侧重武侠小说、煽情新闻和马经的“小市民报章”,提升到一份为读书人、知识分子接受的报章。“文化大革命”也为《明报》树立了“言论独立”的形象。当时《明报》开辟“北望神州”版,每天刊登有关大陆的消息,满足了香港人对大陆一无所知的需求。正是在“文革(专题)”中,《明报》成为报道中国消息的权威。也从此开始,金庸成为自由知识分子的英雄偶像。基于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的考虑,金庸1966年创办《明报月刊》,自任月刊总编。后胡菊人出任总编,将《明报月刊》经营成一份综合性的高水准读物,形成了一个全球高级学术刊物。 1968年,又创办《明报周刊》,经数年发展,也成为娱乐周刊中的佼佼者。
  从1970年代开始,金庸成为政治圈中的重要人物。金庸的名言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少做工夫,多叹世界”,被人认为是“亦正亦邪”的文人。金庸有自己的理想,更有纵横捭阖的谋略,在香港是“马基亚维里型的知识分子”。金庸的“政治现实主义”使得他在台湾、大陆、香港和港英等多方政治势力的博奕中得到大家认可。
  尽管《明报》与查良镛在有关中国问题上常被人讥笑为“机会主义者”和左摇右摆的“墙头草”。但到1980年代《明报》已经被视为一份拥有独立报格的知识分子报刊,赢得很高清誉。1981年,英女皇授予他OBE勋衔。撒切尔夫人首度访华,金庸单独会晤撒切尔夫人。他还出任过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改制小组召集人,曾三次北上,会见过邓小平、胡耀邦和江泽民等许多中国最高层领导人。
  1988年《明报》日销量已是11万份,1989年跃升到18万份。今天,香港报界的一些老大如《苹果日报》社长董桥、《信报》社长林行止、《东方日报》主笔陶杰等,都曾在《明报》干过。不少名专栏作家,如张小娴、亦舒等都是从《明报》出的名。 除了《明报》、《明报月刊》、《明报周刊》外,明报机构尚有一份《明报晚报》。金庸还成立了明报出版社与明窗出版社。
  强烈的爱国心、永远相信自己是对的、政治上的实用主义、个人英雄式的竞争心理,金庸创造了文人办报不但不倒,而且极度成功的历史先河。这在中国新闻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前无古人,后启来者。也正因为这个奇迹,人们怀念金庸主政时期的《明报》。
  婚姻爱情:三次婚姻一次暗恋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金庸在武侠小说中写尽人间的悲欢离合、恩怨情仇。他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说过:“我的婚姻不理想,我离了好多次婚。”在纸上“笑傲江湖”的背后,他的婚姻曾两次破裂,心爱的儿子在美国自杀,这一切他都得一一承受。
  杜冶芬:双木成林的幸福生活
  金庸与第一任妻子杜冶芬的爱情萌芽于1947年的杭州,那时他在《东南日报》工作,因主编幽默专栏而与杜冶芬的弟弟杜冶秋认识。金庸在一个星期天下午登门拜访,邂逅了17岁的杜家小姐杜冶芬。第二天,他再度登门,送去几张戏票,盛情邀请杜家一起去众安桥的东南日报社楼上观赏郭沫若编剧的《孔雀胆》。之后杜冶秋和父亲回上海去了,金庸却成了杜家常客,与情窦初开的杜小姐双双坠入爱河。
  1948年3月,《大公报》派金庸到香港工作,杜冶芬随他去了香港,当年10月他们在上海举办了婚礼,许君远是证婚人。金庸曾以“林欢”的笔名写影评、编剧本,这个笔名的来历,他本人没有作过任何说明,杜冶秋说,“林”是因为他们夫妇两人的姓氏“查”和“杜”中都有一个“木”字,双“木”成“林”,而“欢”是他们当时男欢女爱、生活幸福的写照。杜冶芬在香港的几年,金庸忙于工作,没时间陪她,她一个人在家寂寞无聊,生活过得不愉快。最后她独自回了内地,两人办理了离婚手续。
  金庸在《大公报》的其他同事说:“杜冶芬是杭州人,不懂粤语,在香港感到生活苦闷,加上当时查良镛收入不多,她在吃不了苦的情况下,离开查良镛。”金庸74岁时回忆这段不愉快的婚姻,依然眼含泪光地说:“是她背叛了我。”
  朱玫:《明报》初创,共患难
  金庸的第二任妻子叫朱玫(又名璐茜),新闻记者出身,美丽能干,懂英语,比他年轻十一岁。两人相恋时,金庸还在《大公报》。1956年5月1日,他们在香港美丽华酒店举行婚礼,《长城画报》刊登了他们的结婚消息。
  他们在半山缆车径(现在的坚尼道)2号租房居住,大儿子查传侠出生之后,金庸创办《明报》,筚路蓝缕,备尝艰辛,朱玫与他患难与共,成为最早也是唯一的女记者,夜半渡口留下了他们夫妻的身影,还有一杯咖啡两个人分享等故事。那时他们已有二男二女,朱玫除了照顾孩子,每天还要给他送饭。1976年1月《明报月刊》十周年,明报王国颇具规模,他们的婚姻却出现了裂痕,最终走向离婚。
  朱玫很能干,对工作很认真,甚至有点固执,两人时常因为工作大吵,或许伤了查的自尊心,于是出现了婚外情。据闻,金庸与这位女侍应感情发展一日千里,其后更在跑马地共筑“爱巢”。后来,朱玫发现了这个秘密,两人离婚。1998年11月8日,朱玫因肺痨菌扩散病故于香港湾仔律敦治医院,享年63岁。多年后,金庸说,如果可以补救的话,他希望可以对亲人好一些,对朋友好一些。在接受采访时,他脸带愧色地说:“我对不起朱玫……”
  阿May:失意邂逅的女侍应
  能与亿万富豪金庸白头偕老的女子叫林乐怡(洋名叫阿May),即金庸的第三任也是现任妻子。她认识金庸时才十六岁,比金庸小二十多岁。他们俩是在扎角丽池一间酒店里擦出爱的火花的。林姑娘那时是那家酒店的侍应。那天,金庸刚与第二任妻子吵过一架,正失意至极,就到那家酒店闷坐。金庸引起了林姑娘的注意。林姑娘想请失意的男人吃碗面,而那失意的男人也因此注意上了林姑娘。一见钟情,二人四目,相投不分。这就对不起朱玫了,再离婚,再结婚,并送小娇妻到澳洲留学。
  她芳名林乐怡,长得很清秀高雅,但亦相当害羞,很怕见报,跟孩子们相处倒是很融洽的。金庸说:“我现在这个太太不是他们的母亲,但大家相处得很好。”在《明报》女编辑欧阳碧眼中,阿May跟两个女儿年龄接近,虽是继母,却不像是母女,倒像是姐妹。她们又说又笑,有时声音太大,反要丈夫喝止。
  据欧阳碧的推算,两人的年龄应该相差三十二到三十四岁。被问及金庸和现任太太林乐怡“怎样维系良好的夫妻关系”,他坦言:“也没什么。平时她什么都很迁就我,到她发脾气时,我便忍住不回嘴。跟她的关系不算特别成功,又不算很失败,和普通夫妻一样啦。”
  暗恋:为大明星夏梦做编剧
  相遇夏梦,还是在金庸的第二次婚姻之前,金庸三十出头,光彩照人的夏梦让金庸心动不已。为了能常常见到夏梦,他去了夏梦所在的长城影视公司做编剧。金庸到了长城影片公司之后,取笔名“林欢”,为博得夏梦的欢心,他在工作上极其卖力。短短3年就先后创作了《绝代佳人》、《兰花花》等电影剧本,可谓是多产编剧了。
  然而,金庸对夏梦的爱注定只能是柏拉图式的,因为此时夏梦已名花有主,早已嫁作商人妇,尽管她非常敬重金庸的才华和人品,也明白他对自己的心意,可是她深爱着自己的丈夫,只能把他视作知己,所以,金庸的这段个人苦恋注定没有结果。但他特别珍惜这短暂而美丽的爱,他在一篇散文中写道:“其实跟一个人交往,感觉很深刻。也不一定要天长地久,虽说爱情重恩义,但闪电式的爱情也有很惊心动魄的,二三天也可抵二十年。”
  不久,他黯然神伤地离开了长城公司,并怀着失恋的痛苦完成了武侠名著《神雕侠侣》。细心的读者发现:《神雕侠侣》中“小龙女”的一颦一笑,似乎跟夏梦很相似。其实,金庸在“小龙女”身上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爱情的渴望和期待:梦中的“她”应该是那种兰心慧质而又能琴瑟和鸣的女子。可是,理想的佳人又在何方呢?金庸不禁叹道:“念枉求美眷,良缘安在?”1959年,金庸黯然离开长城创办《明报》,在他的许多作品中,女主角都有夏梦的影子,而这种“恨不相逢未嫁时”的苦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金庸。

来源:凤凰网/网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1 09: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侠客笑傲江湖远:金庸听着亲友视频电话含笑而逝

  金庸先生30日下午四点半离世。上星期去医院,我在床边用上海话向他述说世界时局,他的眼睛发亮,抓着我的手。我告诉他今天几月几号,中国和美国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他全神贯注地听着,像一个纯真的小孩。

  为了查先生,最近我去大屿山的灵隐寺查访一位二十多年前结缘拯救过我的女法师,但她也不在了。

  昨天还去医院看查先生,他在熟睡。他的面色很好。我以为他总还有几星期。今天下午接到消息,说他走的时候,在默默聆听着一位亲友视频电话对他说话,听着听着,他含笑而逝。

  查良镛先生真是儒侠,三百年来,绝后空前。查先生,我们舍不得您。

来源:海上闲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1 22: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庸:人生就是大闹一场,然后,悄然离去

金庸:人生就是大闹一场,然后,悄然离去.jpg
  了解金庸的人很多
  了解查良镛的人却不多
  人们熟知他肝胆柔情的江湖笔
  却鲜识他为国为民的家国情
  查良镛走在1950年的时光里
  那时他还不是金庸
  外交官
  这个年少时的梦想光芒万丈
  照亮他的26岁意气风发
  他从香港出发
  脚踏山河
  脚踏1937年的家仇国恨
  想象自己将在外交舞台上挥斥方遒
  走向新中国的首都
  1937年,日本(专题)全面侵华
  “我们家本是相当富裕的
  但住宅、园子都被日军烧毁
  母亲与弟弟都在战争中死亡”
  那年他14岁
  立志“要在维护国家尊严上发挥作用”
  
金庸:人生就是大闹一场,然后,悄然离去2.jpg

金庸:人生就是大闹一场,然后,悄然离去3.jpg

  1981年邓小平接见金庸
金庸:人生就是大闹一场,然后,悄然离去4.jpg
  富家少爷查良镛
  不知自己在14岁那年会有外交官的梦想
  就像1950年
  放弃外交官的梦想重返香港时
  不知自己日后会成为武侠泰斗金庸一样
  大概离京踏出第一步时
  他肯定也想过
  此生与少年时“为国为民”的大侠梦再也无缘
  但命运之绳草灰蛇线绵延千里
  1981年,邓小平接见了他
  1982年,撒切尔夫人首次访华前
  专程绕道香港与他单独会晤
  希望在香港问题上他能站在英国一方
  但他大手一挥
  拒绝了撒切尔夫人的无理要求
  1984年,胡耀邦接见了他
  1985年,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成立
  他任基本法政治体制起草小组港方负责人
  兼经济体制起草组成员
  1988年,他又与查济民提出“双查方案”
  为香港的顺利回归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金庸:人生就是大闹一场,然后,悄然离去5.jpg

  有人说
  幸亏他没有把外交官的梦想坚持到底
  否则刀光剑影的江湖里
  没有了华山论剑、没有了降龙十八掌
  没有了郭靖黄蓉令狐冲……
  那江湖该多没意思啊
  说这句话的人
  一定不了解他
  不知道在他的笔下
  国才是一群江湖儿女的至高情怀
  为国为民的途径有很多种
  他只是选择了鲜为人知的一条而已
  武侠泰斗,侠骨柔情
  一读金庸深似海
  从此江湖是梦乡
  高晓松说:
  “如果没有金庸,
  我们的少年时代该会是多么仓皇!”
  如果说
  古龙的江湖是快意情仇的决绝
  那么
  金庸的江湖除了儿女之情
  还有正义和家国的情怀
  1954年
  属于武侠的时代乘着风呼啸而来
  一场武林门派间的争斗
  使查良镛就职的《新晚报》主编罗孚意识到
  也许武侠连载
  可以吸引更多读者订阅报纸
  梁羽生连写三部武侠后
  暂时没了新的想法
  主编罗孚只好来问另一个武侠迷查良镛
  查良镛说可以试试
  把名中最后一字一分为二做笔名:金庸
  这一试
  就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武侠时代
  这一试
  就让几辈人有了共同的记忆
  从动笔到封笔
  17年间写就的14部武侠部部经典名震江湖
  飞雪连天射白鹿
  笑书神侠倚碧鸳
  
金庸:人生就是大闹一场,然后,悄然离去6.jpg
  
  鲁豫说
  金庸年纪很轻的时候有两个传奇
  一个是
  15岁就赚到一笔足以支撑他读完大学的钱
  另一个是
  中学、大学期间被学校开除两次
  这两个传奇
  恰到好处地体现了金庸一生的性格特点
  善于经商、侠义精神
  1957年
  中国正处于大跃进时期
  一向敢说真话的大公报
  也紧跟浮夸风做虚假报道
  一辈子坚持说真话的金庸主动离开了大公报
  加入了香港长城电影公司
  在那里
  开始了他一生的柔情
  
金庸:人生就是大闹一场,然后,悄然离去7.jpg
  大公报馆
  

金庸书法

金庸书法

  金庸书法
  
  “西施怎样美丽,
  谁也没见过,
  我想她应该像夏梦才名不虚传”
  才子遇到佳人
  金庸彻底被“长城三公主”中的“大公主”
  秀外慧中的夏梦迷住了
  有人笑他甘愿为夏梦做一个小编剧
  他回应说
  “当年唐伯虎爱上豪门丫鬟秋香
  不惜卖身为奴入豪门
  与他相比我还差的远呢!”
  夏梦戏称他为“姚家阿姨”
  他就取了鲜为人知的笔名“姚嘉衣”
  莫笑斯人痴
  痴心几人知?
  

金庸与夏梦

金庸与夏梦

  金庸
  

金庸与夏梦

金庸与夏梦

  夏梦

  不管旁人如何讥讽不解
  金庸只是痴心不改
  为夏梦量身定制了许多剧本
  夏梦息影出国后
  金庸又在自己主办的《明报》上
  大篇幅报道她的游记
  1979年
  夏梦投拍第一部电影咨询片名
  金庸建议她取《投奔怒海》
  果然大获成功
  虽恨不相逢未嫁时
  明知这份感情不会有结果
  但在金庸的作品中
  无论是《射雕英雄传》中的黄蓉
  还是《天龙八部》中的王语嫣
  抑或《神雕侠侣》中的小龙女
  一颦一笑都有夏梦的身影
  
金庸:人生就是大闹一场,然后,悄然离去11.jpg
  金庸与夏梦
  
金庸:人生就是大闹一场,然后,悄然离去13.jpg

  《神雕侠侣》影视剧形象

  孔庆东曾盛赞说
  “金庸的小说,
  既是一流的武侠小说,
  又是一流的爱情小说”
  大概因为他既有侠义的精神
  又有可望却不可及的爱情吧
  他是一代武侠的泰斗
  也是一生传奇的情痴
  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他的一生
  就像是一部武侠小说
  前半生纵情恣肆、洒脱妄为
  后半生心怀敬畏、不断向学
  他用出世的心
  做着入世的事
  金庸写了这么多武侠人物
  本人最像哪一个?
  有人这样问过金庸的好友倪匡先生
  倪匡说:像段誉
  “段誉有绝顶武功,
  朱蛤神功好像没怎么用过;
  六脉神剑要紧时用不出,
  斗酒时却大派用场;
  凌波微步要用来逃命……”
  金庸自己也曾坦言
  “如果在我的小说中选一个角色让我做,
  我愿做天龙八部中的段誉。
  他身上没有以势压人的霸道,
  总给人留有余地。”
  其实
  现实中的金庸
  又何尝不是小说中的段誉
  
金庸:人生就是大闹一场,然后,悄然离去14.jpg
  金庸
  
  金庸出生的浙江海宁查家
  康熙曾题词
  唐宋以来望族,江南有数人家
  在家风的熏陶下
  他自幼喜读书,被称为“书痴”
  犹段誉被爹娘取乳名“痴儿”
  段誉痴情王语嫣而无果
  他痴情于夏梦而无果
  段誉远离荣华到处游逛习得一身绝顶武艺
  他自幼离家以一己之力取得诸多成就
  1959年创办《明报》
  左手写社评,右手写武侠
  排版工人总是等在桌前催促
  苦心经营三十余年
  终于把《明报》办成了香港最大的报纸之一
  却于1993年主动辞去董事局主席一职
  他对一切都若即若离
  像段誉一样可不可能都是无所谓
  凡做的一切
  问心无愧就好
  
金庸:人生就是大闹一场,然后,悄然离去15.jpg
  金庸与太太林乐怡
  
金庸:人生就是大闹一场,然后,悄然离去16.jpg
  金庸在剑桥大学
  很早之前有人问金庸
  人生应如何度过?
  他回答:“人生,就该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他写武侠
  开启了一个新的武侠时代
  被誉为一代宗师
  功成名就后,金盆洗手
  他办报纸
  《明报》成为香港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
  登峰造极后,挂冠而去
  他做学问
  全院七个系,他能教六个系
  一觉自己学问不够
  81岁高龄又赴英国学习
  他建书社
  书舍建成后,退隐江湖
  把云松书舍捐出以回报社会
  李白有两句写侠客的诗
  说的应该就是金庸吧
  事了拂衣去,
  深藏功与名

来源:有书国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1 05:4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马云发文悼念金庸:若无先生,不知是否还会有阿里

来源:乡村教师代言人-马云

乡村教师代言人-马云10月31日微博消息:  只因一个“侠”字,结缘半生。

先生其文也大,其人也真。我爱先生之文,爱它侠肝义胆,光明涤荡;我爱先生之人,爱他儒雅敦厚,赤子之心。初见先生,我如话痨,一人絮叨三小时,先生只笑着听,此情此景,如在眼前;此情此景,再难重现!

若无先生,不知是否还会有阿里。

要有,也一定不会是今天这样,几万人一起痴痴颠颠——创业,便要做别人做不得之事,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做人,便要至情至性笑傲江湖;朋友,便要肝胆相照至死不渝……

只因先生这样写这样说,我们便这样信了,便这样做了。

一群有情有义之人一起做一件有意义之事,“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一言既出,此后经年,去挑战,去抗争,浑身是伤,屡败屡战,忍别人不能忍之委屈,成别人不愿成之事,唯不愿忍江湖不平正气不彰,少年心,英雄梦,惟愿我们能如先生书中侠客,以肝胆豪情行走于这天地之间。

了却侠骨柔情,快意江湖恩仇。

先生含笑,已然远去。

先生赐字“天行”于我,学生终身铭记;“信不能弃”的告诫,一刻不敢忘;郭靖,黄蓉,行颠,逍遥子,奔雷手,苏荃,语嫣……满满十五部书的花名,托先生之福,常在思过崖行走,在摩天崖争辩,在光明顶见客……

正直,情义,担当,洒脱……我们努力活出先生教会我们的模样。

惟愿,家国情、侠客梦、浩然气,融入阿里血液,化为百年精神……变成先生留在这个世界的另一种遗产,走完102年。

望先生,九泉之下首肯。

一人江湖,江湖一人。

侠者已逝,来者当追,江湖路远,侠义长存!

马云(天行)10.31.非洲

马云发文悼念金庸

马云发文悼念金庸


马云发文悼念金庸2.jpg

马云发文悼念金庸3.jpg

马云发文悼念金庸4.jpg

马云发文悼念金庸5.jpg

马云发文悼念金庸

马云发文悼念金庸


马云发文悼念金庸7.jpg

马云发文悼念金庸

马云发文悼念金庸


马云发文悼念金庸

马云发文悼念金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4 14:55:09 | 显示全部楼层

许子东:中国文化危机时,金庸在传承最基本的道义


来源:凤凰网文化 作者:王紫

凤凰网文化讯 2018年10月30日,新派武侠小说一代宗师金庸病逝于香港养和医院,享年94岁。

“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金庸的武侠小说。”金庸继承了古典武侠技击小说的写作传统,又在现代的阅读氛围中对这一传统进行了空前的技法与思想革命,开创了“新派武侠”的风格。六十年来,其作品在风靡了全球华人世界的同时,也使中国特有的武侠小说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在要跟这位“大侠”告别的时候,凤凰网文化独家连线著名学者许子东,请他谈谈金庸作品的文学与文化价值。以下为对话实录:

凤凰网文化:您觉得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意义和改变呢?

许子东:金庸的武侠小说,写作年份大概是上世纪60、70年代,那个时候正好是中国遭受最大破坏的时期,无论之前叫它十年多难也好,现在叫它艰辛探索也好,都不能否认一个事实,那个时候在中国大陆,中国文化最基本的一些东西遭受了批判。但是全世界的华人都并没有丧失对中国文化的信心,在这个过程中,金庸的小说起到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小说在以文学的形式传承中国文化最基本的道义。改革开放以后,整个中国大陆的老百姓都在欢迎金庸的小说,所以我说金庸小说对中国文化的贡献,甚至高过他的文学价值。金庸的小说,你看它不管翻译成什么语言,它在西方世界都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应。但是只要在华人社会,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大家都喜欢他的作品。在20世纪中国文化遭受危机的时候,可以说金庸对中国文化传承做出了最大的贡献,几乎没有人可以跟他相比。学者当中有陈寅恪,有钱穆,但那是学术研究,只有金庸是面向老百姓的,用的是最通俗的、老百姓喜欢的故事的形式,说到底他是在告诉我们忠孝节义这些东西是不能丢掉的。

凤凰网文化:您自己喜欢阅读金庸的武侠小说吗?

许子东:我其实没有全部读过,但读过的几个本我都挺喜欢的。

凤凰网文化:对哪一本印象最深?

许子东:他的代表作当然是《射雕英雄传》,《射雕英雄传》里体现了中国老百姓的梦。我认为金庸的贡献还在于,他是中国人的梦的最好体现者。中国人的梦是什么内容呢?第一,人是有权利追求幸福生活的;第二,在追求过程当中,是有规则可循的。换句话说,我应该得到金,应该得到银,不是说我抢到就算数,而是我们要按照一定的规则来。如果读了鲁迅,读了张爱玲,我们都知道,现实生活当中才没有这样的规则,哪里有办法去争,无论商场、职场还是政界。但是金庸就给我们一个幻想,使我们觉得我们能够靠自己的能力,通过一定的游戏规则来获得我们需要的幸福,这是中国人的梦。而在这个梦境当中,怎么样才能获得东西?需要忠孝节义,你不能违背最基本的道德,不能违背人的底线。

凤凰网文化:您刚刚说有规则可循的这一点,让我想起其实有很多人评论金庸的小说是成人童话,有点太美好了,不切实际。

许子东:说得对,但是你不必去诟病,因为金庸的小说跟鲁迅不一样,鲁迅小说是让你看到世人的真面目,金庸的小说是满足你的美好的愿望。鲁迅的小说是让你看现实,打破你的梦,金庸的小说是把这个梦还给你。不能因为有时候不能实现,我们就否定这种美好的愿望。当然金庸自己也有反省,在《鹿鼎记》里郭靖的那种奋斗就被解构了,最后的主角韦小宝已经不算是一个英雄了。所以在这个层面上,金庸也跟鲁迅一样,他是解剖国民性的。他的作品里,文学性最高的是《鹿鼎记》,但是他对中国人文化上影响最大的,还是他早期的《射雕英雄传》。

凤凰网文化:好的,谢谢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SiXiang.com 思乡思想

GMT+8, 2024-3-29 02:4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