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搜索
查看: 3242|回复: 0

蓝皮书: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指数上海排名第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25 19:55: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首部《国家中心城市蓝皮书》: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指数上海排名第一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与郑州师范学院今天共同在京发布首部《国家中心城市蓝皮书:国家中心城市发展报告(2018)》。蓝皮书显示,2016年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指数上海北京为第一方阵,上海指数值为0.6602,北京指数值为0.5610;广州排名第三,指数值为0.3732,处于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第一梯队,各项指标领先优势显著;天津、重庆、成都、武汉处于第二梯队,发展态势良好;西安、郑州处于第三梯队,提升空间较大。

评价体系包含三个层次

在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六大功能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发展实际情况,蓝皮书首次构建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指数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包含三个层次:功能层包括综合服务、网络枢纽、科技创新、开放交流、人文凝聚、生态宜居6项;维度层,在功能层内涵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包括经济活力、生产服务、公共服务、信息枢纽、交通枢纽、创新资源、科研平台、要素投入、创新成果、国际商贸、对外交流、城市名片、文化氛围、环境优美、和谐宜居15项;指标层,选取了最具有代表性能够客观真实体现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水平的50项指标。

根据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指数评估结果,天津、重庆、成都和武汉依次排名第四至第七,指数值较为接近,分别为0.2304、0.2278、0.2110、0.2109,处于第二梯队;西安和郑州依次排名第八、第九,指数值分别为0.1954、0.1404,处第三梯队。

上海未来目标:综合性全球城市

蓝皮书专门用一章节介绍了上海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进展、特点和趋势。蓝皮书指出,经过多年发展,上海已在城市规模、经济实力、城市功能等方面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未来30年,全球经济格局将深度调整,2025年左右,将迎来新的经济增长长周期,到2040年左右,世界经济将达到第六次长周期的增长高潮期,届时中国也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从人均GDP看,中国将成为中等发达水平的经济强国。上海不仅要建立国家中心城市,还要致力于全球城市建设。事实上,当前上海在贸易、技术、信息、金融、航运等方面已经形成了巨大规模的经济流量。面向未来,上海要充分抓住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的历史契机,主动承担国家使命,以长三角为腹地,依托上海独特的资源禀赋,增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未来30年,上海城市发展的总体方向是建成全球城市,成为全球高端要素集聚流动网络的重要枢纽。至2049年,中国有望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届时上海迈向全球城市的目标则是与纽约和伦敦比肩,成为最高层级的综合性全球城市。

从资源层面看,上海未来的发展要进一步完善经济组织中枢功能,努力建设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控制节点、世界经济组织高度集中的控制点以及金融机构、全球公司、专业服务公司的主要集聚地,成为信息流、人流、物流、资金流交会的中心节点,以此建立广泛的内外联系。此外,要集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原创中心、研发总部以及高端科技人才,加快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步伐。

从产业结构层面看,上海应当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和研发基地。从全球城市的发展历程来看,它们均经历了产业基础转换的过程,使得自身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方向演进。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到来,上海应加快高端制造业的集聚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由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完成产业向高端价值链的迈进。由此,高端研发、营销、贸易等专业服务就会依托其相应的产业进一步在上海集聚,从而提升产业服务能力。

从城市功能层面看,上海城市发展战略应从以经济建设为主导向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各方面协调发展转变。在注重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打破重“硬环境”建设而轻“软环境”建设的局面,强化城市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国际竞争能力、辐射带动能力、交通通达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从生态环保层面看,新兴科技催生出的新的商业模式与服务业态,必将着力于人与人、人与城市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上海要坚持以人为本,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继续秉承生态优先、睿智增长的发展理念,建设科学全面的环保治理体系、营造绿色开放的生态网络,打造宜居之城。

从文化建设层面看,上海应建立起对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价值认同,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时彰显上海特色、走在全国前列、产生世界影响。浓厚的文化气息对上海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至关重要,而文化品牌作为城市最有魅力的金字招牌,承载着城市的精神品格与理想追求。上海应当将“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三大文化资源作为文化品牌建设的原动力,将上海建设成为全球文化交流的中心。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三大发展趋势

蓝皮书指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面临三大发展趋势。

一是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将进一步增强。以“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遵循和关键要求。对于国家中心城市来说,一方面,制约城市发展的短板在质量。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发展逻辑发生了根本变化,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系统性、持续性、宜居性、积极性都将明显增强,国家中心城市所肩负的引领区域发展、参与国际竞争、代表国家形象等功能将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城市发展的根本在于人才。由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内在逻辑就是经济增长由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等国内顶尖专家型人才,重点产业和优势领域的领军型人才、一流工程师、优秀技术工人等高素质人才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争夺的重点。

二是区域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调整。未来一个时期,东部沿海地区作为中国参与全球经济竞争前沿的地位将更加突出,长三角地区有望成为中国最有竞争力的经济增长极和世界级的超级经济区,长江经济带将在贯通东中西、推动沿海与内陆腹地梯度发展方面发挥重大作用。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的推进,中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将提升到新的高度,内需潜力将得以有效释放,统一大市场效应将充分显现。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将在产业布局、交通网络、通勤就业、生活居住和管理制度等五大领域呈现一体化趋势,城市体系将由等级结构向网络扁平化转变。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逐渐形成以国家中心城市为中心,以区域中心城市、城市边缘区、重点镇、美丽乡村为支撑的城市-区域系统地域单元,有利于增强城市与区域之间、城镇之间、城乡之间的互动融合,促进城市之间的各种资源要素自由流通、优势互补,形成城市、城镇与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发展,从而实现我国各个区域的协调发展。

三是城市发展的人本化、个性化将进一步彰显。未来一个时期,彰显国家中心城市的人本化、个性化首先需要市民个体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现代人的特征,积极追求自由全面发展,表现出对创造与创新的渴望和对美好未来的探求;其次需要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现代化,包括营造更加开放包容、民主平等的社会氛围,在制度设计上更注重表现出对人本身的尊重,这样才能让现代科技支撑的现代化的空间环境持续高效运转。具体来说,国家中心城市作为塔尖城市,应通过人本化、个性化的公共服务,不断改善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这又将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吸引高素质人才的条件,从而使城市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推动城市空间环境实现品质提升,使城市成为宜居宜业的乐土。

(新民晚报见习记者 潘子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SiXiang.com 思乡思想

GMT+8, 2024-4-23 13:3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