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搜索
查看: 5808|回复: 0

子不养而亲不待 中国式善终已经迷失于当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21 11:0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子不养而亲不待 中国式善终在当下的迷失

子不养而亲不待

子不养而亲不待


“子欲养而亲不待”道出了中国古人丧失亲人的切肤之痛,现代人每每提到这句话也颇多感触,但现代中国社会中越来越多老人晚年的真实生活已慢慢将这句话改写为“子不养而亲不待”,近日中国四川审结的一起遗弃案则体现了这一现实。

据综合媒体报道,2017年5月下旬,中国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先锋村一张姓老人被走访的村组干部发现死在家中。经当地公安机关查明,张姓老人去世前独自居住并多次因病住院,老人虽有四女一子,但他们在老人生前并没有有效履行赡养义务。2018年9月13日四川省从平武县法院认定张姓老人的五名子女犯有遗弃罪,分别判处5名子女有期徒刑二年至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不等。

虽然张姓老人的不孝子女已经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但近年来中国独居老人去世前被子女“打入冷宫”、去世时无人送行、去世后很久后才被他人发现的悲剧却一再上演。更令人悲愤的是:空巢老人自杀的现象也频频出现。老年人已经成为自杀率最高的人群,在热线救助过程中,也经常遇到老年人有自杀倾向的“危机”。这些现象都不断撕裂着曾经中国“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传统人伦。

中国是个农业立国的国家,其农业生产方式是由血缘血亲建立起来的一种氏族式的社会组织形式,家长制是其典型管理特点,人们对传授农作经验的长辈历来怀有崇敬之心。在中国传统社会,“孝道”的兴盛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人晚年生活是否幸福,“百善孝为先”则说明了孝道在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中的地位。

“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祭义》),在孝道内涵的不同层次中“敬养父母”是最基本的孝道行为,包括“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即应主动代父母承担家中辛劳之事,优先让父母享用物质饮食。除了对父母物质方面的照顾,还包含精神层面的呵护,比如“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谨记父母的年龄并为其长寿而高兴,为其衰老而心伤;“乐其心不违其志”,满足父母的精神诉求。

虽然随着社会的变迁,一些具体的孝道观已经不合时宜了,比如“父母在不远游”,因为当今中国城镇化的加速使得人口流动成为必然。但“敬养父母”的孝道理念依然被绝大多数中国人认可并实践,鉴于家庭血缘关系在中国文化基因中的地位,家庭养老是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以家庭为核心、享受“祖孙同堂”天伦之乐的居家养老,也是很多中国老人更愿意接受的养老方式,好感度远胜于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两种养老方式。

但无奈不断变迁的现代社会,不断冲击着传统意义上的居家养老观念及方式。当今社会,中、青年人生活节奏的加剧、跨地域职业流动的加速、生活方式的变化、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等,无不深刻地影响着家庭的代际关系模式,改变着传统世代同堂的家庭结构。

具体表现为:现代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的“421”家庭,其中对老人的照料能力急剧下降,子女和老人因为代际差异发生矛盾从而导致老人患上抑郁症的情况也数见不鲜,居家养老的家庭照料正在弱化。在老年人中,即使是所谓的“居家养老”,但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家独居,家庭已渐渐满足不了新增的老龄人口的生活照料需要,而案例中张姓老人子女未尽到赡养义务除了个人“不孝”的内因,与这一养老背景也分不开。即使子女为老人购买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但也面临着养老护理从业人员稀缺的难题。

婴儿的诞生作为人类生命的起点令人欣喜,老人的逝去作为人类生命的终点也理应善终,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孝道让老人在祖孙同堂的天伦之乐中安然离去,如何让老人在当代社会依旧安然离去,还需要家庭以外力量去完善中国养老体系,从而不至于让老人走得太孤寂、凄凉。

多维 高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SiXiang.com 思乡思想

GMT+8, 2024-4-27 03:3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