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搜索
查看: 5668|回复: 0

中国儿童缺教养?熊孩子和巨婴并非中国特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20 23:4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儿童缺教养?巨婴并非中国特有

母亲节刚过,中国大连一位母亲就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她情绪激动地在网上爆料,一位女大学生脚踢她的孩子,只因为孩子在饭店里大声玩闹。每当此类新闻一出,互联网评论区总是齐刷刷地分成两派:有人说“每一个‘熊孩子’背后都有个没有公德心的家长”,有人说“我们的社会难道要对一个‘熊孩子’拳脚相加么?”再加上这种事总是反转来反转去,比如这件事后来爆出的完整版监控视频又证明,女大学生并没有踢孩子,反倒是孩子的母亲出手打人,抽了餐厅服务员几个耳光。

大连女大学生怒踢“熊孩子”的新闻遭网友热议

人这一辈子,谁没遇到过几个“熊孩子”?那些在商城、影院或者机舱大喊大叫的孩子总让旁人怒火攻心,简直就是中国社会公共生活的常态。但“熊孩子”并非中国特有,是个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而问题出在成年人身上。和“熊孩子”相比,那些拥有成年的体魄和力量,却保持儿童的认知和行为的“巨婴”才可怕。

大陆心理学家武志红将“巨婴”定义为心理发展水平还停留在1岁以前的成年人,并认为这些人普遍具有病态共生、全能自恋、偏执分裂的心理,这些心理造就了当下的“中国式好人”“中国式家庭”和逼婚等现象。虽然这个推断的逻辑结构、论证方面的确不是特别严谨,但不可否认的是,“巨婴”这个词颇得人心。

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如何,直接关系下一代的习惯延续和心理成长。观察“熊孩子”生活的家庭会发现,他们往往缺乏父母关注、陪伴,以及正确表达爱的方式。高质量的陪伴不是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而是要和他们有紧密无间的肢体接触、对他们的需求积极的回应,平等地相处、交流。而现实中,很多父母只是“假装在陪伴”,他们身在孩子旁边,心在手机、电视上。遇到孩子的需求,不能做到立刻积极回应,导致很多孩子以哭闹、打滚甚至搞破坏来吸引父母的注意。这些父母没有将“教育”看作是一种成人必须承担的责任,正是”巨婴“的病症所在。

“巨婴”肇始于不健全的教育方式,但并不等于一个成年人可以借此推卸自己的成长责任。反省是一种力量,有这种力量才能更好地去爱别人,才能建立既有边界感又有深度联系的成熟的代际关系。

回到本次事件,很多网友认为“谁踹我孩子一脚,我必须踹回去”,这显然也是一个错误的选项。中国人接受的教育里太少部分是关于情绪管理和人际关系的。稍有不满,随时可能出现暴躁情绪。父母如果不能恰当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势必会导致儿童也缺失这方面的能力。

印度哲学家吉杜·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曾经说:“今日,人们只有受到严格的训练才能成为律师或医生,然而奇怪的是,他们却能够身为父母而不必接受任何教育,以为无需教育就能胜任此项最为重要的工作。”“巨婴”其实也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些巨婴拒绝反省,拒绝成长。

(乔克 撰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SiXiang.com 思乡思想

GMT+8, 2024-3-29 20:0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