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搜索
查看: 5228|回复: 0

雄安新区将深度改革 中国开始告别土地财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17 08:5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雄安新区背后 中国开始告别土地财政


据中共河北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信公号“河北发布”消息,中共河北省委书记赵克志北京时间5月9日在省国土资源厅表示,建设雄安新区,“要坚决摒弃传统的土地财政老路”。

5月11日中共河北省常务副省长、雄安新区临时党委书记袁桐利接受中国官媒新华社采访时候表示,不搞大规模土地批租、不搞土地财政,“让低房价成为成为新区的一个核心竞争力”。

这向外界释放信号,中共有意在雄安新区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彻底摒弃已经实行了近30年的土地财政,从而走出一条新型城镇化之路。

中国土地财政的缘起

中国大规模土地批租的制度,起始于1980年代后期。当时,依靠农业部门为中国的工业化累积资本金的模式已难以为继。

深圳、厦门等中国大陆城市被迫起而仿效香港,尝试通过出让城市土地使用权,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这就是后来广受诟病的“土地财政”。

分税制的影响

1994年中国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在中国大陆推行分税制改革,在当时中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政包干体制下,中央财政逐年萎缩。此项税制改革的原始初衷,是为了增加中央政府的收入。

这极大地压缩了地方政府的税收分成比例,为了减少改革阻力,朱镕基将当时中国地方政府规模还很小的土地出让出让金,划给了地方政府,无形中奠定了地方政府走向“土地财政”的制度基础。

雄安新区承载着改革创新的使命

而随着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和2003年土地招拍挂(卖方决定市场)等一系列制度改革,更加巩固了中国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依赖度

现有土地财政体制下,中国地方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投资方面,过于依赖土地出让的收入,甚而中国的城市化模式就是土地财政模式。

据《中国房地产报》消息,2015年,中国土地出让金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为21.38%。而在2014年这一数值为30.36%,2013年这一数据则接近60%。

另据中国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估计,仅2016年中国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就达3.5万亿人民币,近十年估计大概在20万亿左右。

中国土地财政的恶果

中国土地财政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恶果。土地财政下的中国式征地机制,造成暴力拆迁、引发社会性群体事件。

土地财政还推高了房子价格,使得低收入者买不起房,中国政府多伦房价调控都效果不彰,并且高房价无形中拉大了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造成民怨沸腾。

土地财政下的中国房价畸高,也使得房地产几乎绑架了整个中国经济。地方政府为了卖地收钱,无意降房价;开发商的拿地成本,也要转嫁给购房者;贷款给开发商和购房者的银行,更是承受不住房价下跌诱发的巨大系统性风险。

改革

泡沫总是要破的,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也没有潜力无限的土地财政。

十八大以来,中共和习近平政府认识到了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种种弊端。为了摆脱维系了近30年的土地财政,习近平发起了农村三块地改革试点——即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改革、征地改革。

其政策核心之一,是农村非农土地通过市场化的方式直接进入市场,不再走城市政府征用农村土地的办法,通俗讲就是农民把结余的土地直接卖给用地者,不再经手地方政府,从而倒逼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改革。

但是此项深水区的改革,频频遭遇既得利益的阻力,迄今为止进行得并不顺利。地方政府囿于土地财政既得利益,没有动力去推进针对土地财政的改革,实际上相关改革试点工作几乎陷入停顿状态。

雄安再出发

改革试点,摒弃大陆官员以往僵化的思维模式和城市化模式,摒弃传统的土地财政老路,中共选择雄安新区是最适合的。

一方面,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国河北省的这个小城是一张白纸,人口基数小,地广人稀,拆迁和各项建设成本低廉。

另一方面,更加关键的是,雄安新区尚未陷入中国地方政府对对传统土地财政的依赖,存量既得利益很小。这就改革提供了氧气和宝贵的空间。

中共此时选择雄安新区来改革试点,改革土地财政和中央、地方的财政税收体制,并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将改革经验推向中国全国,从而告别实行了近30年的土地财政。正是抓住了雄安提供的机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SiXiang.com 思乡思想

GMT+8, 2024-4-25 03:2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