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搜索
查看: 11206|回复: 0

寂寞的探索者——回望上海八十年代抽象群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11 17:5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寂寞的探索者——回望上海八十年代抽象群体

  20世纪早期上海掀起了现代派绘画运动,庞薰琹,吴大羽、刘海粟等现代绘画巨擘,开创了中国现代绘画的先河。1976年以后,上海的艺术家沿着前人的轨迹推进了抽象绘画的试验。1985年之间,涌现出李山、余友涵、查国钧、仇德树、周长江等一批艺术家,尝试用自己的抽象语言崭立画坛。
  眼下正在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举行的“上海早期抽象:艺术史的再研究”展览活动,正是以当年开拓者的早期作品为对象,回视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的抽象探索——这一几近被遗忘了的艺术史上精彩片段。对于这样的学术举动,也引来业界的吁嗟“艺术潮流起落历来为艺术史家和研究者所注重。在艺术市场一片喧腾中,上海抽象艺术的这段历史却如此寂寞,令人痛惜。”
  ——编者
  朴钟弼:20世纪80年代,艺术家以前所未有的创造力和原创性引发了人们对中国艺术的热情,之后的二十年里,这一热情不断增加。以今天的角度回顾这段经历,可以看到它与当下的艺术存在的诸多关联。现今人们对1980年代与2010年代在艺术环境、艺术取向方面不断进行比较,探讨中国艺术家在摸索西方艺术和文化的过程中,如何在不断变化的艺术市场需求下坚持自己的历史和传统,为以后的研究者开启新途径,重新审视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地位。
  蒋奇谷: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映射了正在进行的中国社会转型,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堪称国家文化层面变化的一个缩影。因此对中国的当代艺术史梳理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方面是利润驱动的艺术品市场和保守思潮对艺术史写作的影响;另一方面还要正确面对全球化语境下的西方意识形态以及艺术理论等标准。
  王纯杰:作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现代文化和艺术中心,上海的艺术创作曾受到极左思潮的冲击,有观点认为必须符合革命现实主义样式;但是文革后期至改革开放早期的上海画坛,出现了一些独特的艺术变革,比如周本义、陈钧德、孔伯基、李山等艺术家,他们的创作比较早地对文革主题性创作进行了反叛,逐步呈现出个性、自由和具有探索精神的艺术创作氛围。
  王南溟:这次观众看到的几位艺术家早期的代表性作品,像李山创作于1967年的手稿和1973年的手稿,是用碳棒画的单纯黑白抽象画,有立体主义和结构主义的特征,李山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进行了抽象语汇的实验和探索。尤其是1973的手稿,在这批纸上作品中,抽象的形式语言进一步深化,线与面的结构和平面化的表现与他后来创作的《秩序》一脉相承。这些手稿一直被李山所珍藏并第一次展出在观者面前,除具有史料价值之外,还对于研究上海抽象艺术的来龙去脉提供了重要佐证。这次展出的艺术家从未公之于众的早期作品还有王纯杰创作于1982年——1983年的《无题》,在这批绘于卡纸上的水彩画中,作者采用的近乎涂鸦的观念性表达方式,预示了其后来的艺术创作道路上转向装置艺术。
  马琳:艺术史需要不停地重写,展览也需要不停地回顾。通过重写艺术史和举办回顾展,以展览的方式对艺术史的发展进行重新梳理和反思,可以发现被淹没的或是更有价值的艺术史料和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当代艺术史是通过一个又一个展览来推动的,它区别于以前的又一个特征是引入了策展人制度,使得现当代艺术史变成了展览史。本次“上海早期抽象:艺术史的再研究”通过具体作品的呈现,可从美术史的角度对这些艺术家作重要的学术梳理,从而还原上海早期抽象的自身逻辑结构。

  来源:文汇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SiXiang.com 思乡思想

GMT+8, 2024-4-26 00:1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