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搜索
查看: 12294|回复: 0

家长让孩子迟一年上小学 主张7岁前不开发大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26 22:48: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家长让孩子迟一年上小学 主张7岁前不开发大脑

  晨报记者 林颖颖
  硝烟弥漫的择校季,很多父母千方百计为了让孩子进一所好学校,王崇(新闻晨报记者,6岁孩子的妈妈)却因为感到孩子身心还没准备好迎接小学,而决定让孩子推迟一年上学。“和天下所有父母一样,我希望我的选择是适合孩子的。这个决定并不轻松。”对于接受采访,王崇有些犹豫,但最终她选择实名报道,“作为生活在这个社会的普通人,我愿意和大家分享我个人的困惑、焦虑和面对选择时的考虑。”
  尊重孩子的状态和感受,是她“择校”的首要标准。除此之外,她会去一些学校看看,重点观察校长和老师如何互动,看看他们如何看待教育,这也是她“择校”的重要标准。
  [她的成长理论]
  提前1年就决定推迟
  “我叫王崇,目前在新闻晨报星期日版工作,担任星期日新闻晨报儿童中心和心世界主持人,我的一部分工作是和青少年聊天。”她通常这样介绍自己。
  王崇也是位母亲,她的孩子于2007年7月出生。同龄的孩子及其家庭,正进入“幼升小”的紧张时段。最近,朋友、同事看到王崇,也经常问她:“选了哪所小学?”她的回答令大家意外——不是因为她为孩子“择”到哪所名校,而是她没有选择:“我们要推迟一年上小学。”
  孩子就读的是闵行区孙瑞雪上海新梅幼儿园,幼儿园实行混龄教育,头两年孩子都在固定的班里就读。到第三年,因为面临升小学,孩子们会进入“预科班”,学一些幼小衔接课程。去年9月,在幼儿园呆了2年,王崇的孩子也应该进“预科班”了,但是她和先生商量决定,让孩子继续在“混龄班”里呆一年。
  所以,今年9月,当其他同龄的孩子即将进入小学,王崇的孩子则刚升入“预科班”。王崇甚至希望等到孩子满7岁,再学习那些需要识记、运算的幼小衔接课程。
  感觉孩子身心未准备好
  之所以这样选择,是因为王崇发现孩子“尚未准备好”。比如,孩子的乳牙一颗还没换。又如,和幼年一样,他仍然喜欢看绘本故事,并且还是愿意依偎在妈妈怀里,长时间重复听同一个故事……
  她觉得,孩子的这些身体表征和习惯表明,他还未完成生命头7年的成长,还需要时间慢慢成长。王崇愿意等孩子慢慢长大,身心都准备好。所以,他们决定让孩子推迟一年上小学。
  奥地利社会哲学家鲁道夫·斯坦纳在100年前提出理论——孩子在7岁前应该把所有生命力放在身体的成长上,而尽量少开发他们的大脑。王崇查阅很多资料发现,这个理论在近年来西方的生物神经学最前沿的研究中,一再被证实。
  7岁前不开发大脑,这是王崇让孩子推迟一年上小学的理论依据。这也是王崇和她的先生一致认同的理论,他们也一直践行着:比如,在他们家没有电视机。“因为一看电视,孩子会被不停闪烁的画面控制,大脑也会受到影响。”再比如,“如果我和我先生要讨论一些大人的话题,我们绝不在他面前讨论,这样做是不希望他受到过多信息的干扰。”“如果在7岁前过多地开发大脑,就不能把全部精力放在身体成长上。而错过了这一身体的最佳成长期,此后,就好像一个人没睡醒一样,总想着补觉,那么反而会影响学习。”
  [她的择校标准]
  首先要尊重孩子的选择
  但是,选择迟早会来临。到了7岁,王崇还是会送孩子进小学。谈到择校标准,王崇说:“核心的问题不是家长的想法,而是孩子已经呈现出的状态和选择。”
  “其实,孩子已经有他的标准。”前几天,王崇曾问孩子以后会选择什么样的学校,他脱口而出:“老师要不凶。”
  孩子已经很懂得表达他的要和不要。这周一,王崇带孩子出门,一个老奶奶走过来,摸了摸他的头,孩子的回应是:“奶奶,我知道你喜欢我,但请你不要碰我,请尊重我的身体。”王崇很感慨:“作为成年人,在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人和事,能如此清楚地表达并保护自己都是不容易的。”显然,6岁的孩子,已经很清楚他要什么不要什么。“他希望得到尊重,这是他现在呈现出来的状态,所以,我们得尊重孩子的选择。”
  老师应告知作业的意义
  然后,按照孩子的标准,作为母亲,王崇会去看学校。王崇说:“我不会去听校长说,他的教育理念有多好,我会观察校长和老师的关系:校长是一直板着脸下命令,还是和老师关系很融洽?”王崇认为,如果一所学校是校长利用权力控制老师,那么教师也一定会利用权力控制学生,那么就很难谈尊重和平等。
  “我还要看一所学校的校长和老师怎么看待教育。”王崇说,如果一所学校,给了孩子很多作业和压力,但是老师并没有搞清楚其中的意义,而只是说“这是校长要求的”,然后校长推给上级主管。“那么,我们就要想一想,要不要送孩子进这所学校。”
  [对话当事人]
  准备越充分,就越有希望找到好学校
  问:选择推迟一年上学,你有压力吗?
  答:选择的时候,我也会挣扎、焦虑。因为现实教育不那么令人满意。但是我在想,大学毕业后,我就很少有机会经常和父母在一起,除了自己的家庭外,大部分时间反而是与同事相处。这个事实表明,我们归根结底是社会的人,当我们在为自己的孩子选择时,我们其实是在为这个社会的未来选择。每一个家长的挣扎也好,痛苦也好,只要他想到这不是为自己,个人压力就可以放下一点。也许这样,我们选择时可以稍微放松一点,视野也可以宽广一些。
  问:你这个选择的理论依据是“7岁前不开发大脑”,如果这个理论不尽正确怎么办?
  答:没有一个选择可以保证绝对正确,这就是选择,选择我们相信什么。不仅如此,当孩子生病了,我们同样面临很艰难的选择,是采用自然疗法,还是中医治疗,或是打针吃药,都是一次次艰难的选择。回头看我们曾经的选择,孩子的身体发育得非常好,从小到大除了打预防针,孩子没有打过针、吊过盐水,也没有得过类似肺炎这种儿童常见病,甚至孩子连药都很少吃。这样的事实让我相信,之前的选择是对的。
  孩子生命的头7年,除了长身体之外,很重要的就是学习做他自己,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感觉,进而知道他(她)是谁,他要什么。我的孩子三四岁时,已经呈现对自己的确定,知道自己的感受。当孩子呈现出头脑清晰,能了解自己所处的情绪,又有勇气,知道自己要什么,该怎么实现。你就知道,他接受的教育是对的——我们就是希望他成为这样的人。
  问:你会不会担心,你的孩子未来会和其他孩子不一样?会格格不入?
  答:我不用担心,因为现在他也会遇到很多孩子,他很知道规则,比如别人的东西坚决不会拿,也很会保护自己。他很愿意和人相处,很有自己的创造力和想法,很多比他大的孩子都愿意跟着他玩。很多孩子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你给他时间,他根本不知道干嘛。因为大多数时间,他都被安排了。
  问:在你和孩子的心目中,都有一所好学校的标准。但是如果1年后找不到那样的学校呢?
  答:我相信会有。比如在虹口区,我知道,有很多学心理的人做校长,越来越多的校长正在向新教育和心理学开放,教育主管部门也在积极支持。这两年上海老师的培训力度很大,很多老师都在发生变化。同时,准备越充分的人,就越有机会找到自己心目中的好学校。如果不准备,等着别人来告诉他(她)这所学校在哪里,那么会很难。
  问:在升学选择这个问题上,你觉得最重要的前提是什么?
  答:相信你的未来一定比现在更好,基于这个相信,帮助我们的孩子在美好的未来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我们今天有那么多痛苦和焦虑,很大的原因是我们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我们现在很多孩子,3岁要学数学、学钢琴、学英语,他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别人要求他做的事情上,而“他要做什么”的空间越来越小。当这个空间越来越小越来越小时,人就容易失去自己,就会感到无聊和空虚。我和我先生到现在仍常常想什么是我们真正想要的,这让我们付出很大的代价,为什么会这样?很多时候,我们做事是因为他人的欣赏,而不是出于自己的需求……这个代价太大了,我们不希望我们的孩子走我们曾走的路。
  问:但是很多家长都不知道孩子适合的位置是什么?
  答:你的孩子此刻是否过得愉快,就决定他未来是不是高兴。我们很难相信,此刻我们的孩子过得很抑郁,他们的未来会很高兴,从这一点来看,现在即未来。如果我的孩子进这个学校,会很愉快,老师都是美好的人,那么这个选择一定是对的。
  [记者手记]
  经过深入思考的选择才是好选择
  采访中,王崇几次谈到在她的周围,越来越多的家长在选择学校时,会先看这所学校作业会不会太多,有没有体育课和操场,老师对孩子是否尊重……
  当然,有很多家长看重学校的排名、升学率,甚至是学校“校友圈”的含金量。
  在升学这个问题上,大家都有不同的选择和标准,没有对错,这本就是一个多元选择的社会,何况,都是为了孩子好。
  在各种升学选择上,媒体似乎也无需做是非判断。我们要做的,是呈现一些不一样的选择,帮助形成讨论,并让我们停下来思考。很有可能,思考之后,我们还是会坚持一样的选择,但其实,已经不一样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SiXiang.com 思乡思想

GMT+8, 2024-3-28 23:4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