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搜索
查看: 9505|回复: 5

马云: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 网友炸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13 13:03: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马云大谈996 网友炸锅!最新回应来了!


  日前,马云谈了时下最热门的工作996问题,引起巨大的争议,迅速上微博热搜榜。
  马云认为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很多公司、很多人想996都没有机会。“你去想一下没有工作的人,你去想一下公司明天可能要关门的人。”
  然而,这引起社会巨大的争议。有人声讨,996的主要矛盾是逼着加班又不给加班工资;也有人认为马云作为影响力巨大的企业家,这会促进公司老板对员工的压榨,十分不妥……
  而基金君算了一笔账,996工作制下只有到当前工资的2.275倍,才在经济账上不吃亏。
  马云大谈996:是福气
  4月11日,马云在内部交流里表达了对996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
  1、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很多公司、很多人想996都没有机会。如果你年轻的时候不996,你什么时候可以996?不付出超人的努力和时间,凭什么成功?
  2、BAT这些公司能够996,是我们这些人修来的福报。想一下没有工作的人,公司明天可能关门的人,想想公司下季度收入都不知道的人
  3、我很幸运,我没有后悔12 x 12(1天工作12小时,12个月无休),我从没有改变自己这一点。
  4、加入阿里,你要做好准备一天12个小时,否则你来阿里干什么?我们不缺8小时上班很舒服的人。但是我们加什么班?加学我们8小时工作以后,最主要晚上是复盘、学习。
  5、如果你8小时工作都不快乐,你做的这个事情就没有意义,你也不舒服。所以即使你不996,也不知道能干嘛。
  6、这就是生活,你选择了一个中国今天排名第一的公司,第一是要付出代价。选择了,就把996做得舒服点,你工作一年可以抵人家工作20年,就这么回事。
  全文如下:

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

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


  争议:这是偷换概念,996就是剥削
  996是啥意思?“996”这是一群程序员用来描述自己工作时间的词汇 - 每天工作从早9点到晚9点,一周工作6天。


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

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

  3月26日,一位实在受不了“996”的程序员,在程序员最流行的网站GitHub写下了一段话,并发起了名为“996.ICU”的开源项目,含义是“工作996,生病ICU”。这个项目又一次引起了关于互联网乃至其他行业加班的讨论。


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

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

  因此,马云对996的看法,迅速引起网友的讨论和争议。
  有人认为,这是钱有没有给到位的问题,根本矛盾点是逼着996又不给加班工资;还有人认为马云这是资本家,在剥削劳动人民;也有的表示996剥夺了员工的休息时间……


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

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

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

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

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

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

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

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


  有人表示,马云这是混淆了雇主和员工的关系,雇主可以12*12,但不能站在雇主角度谈雇员996。


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

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



  马云最新回应:好听的话我也会讲
  但我觉得你们应该听真话
  马云或许没想到,自己对996的看法会引起公愤。于是,刚刚在微博上发布回应:
  如果你选择通过奋斗努力赢得自己的幸福和成功,可以认真思考一下我下面的话;但是如果你希望自己的未来比普通人幸福快乐,但又不愿意付出比普通人更努力的代价,那么那些合法合情合理,永远正确的话更适合你。如果需要,那些我也会讲,而且讲得很好!但我想年轻人应该有机会听到真话。任何公司不应该,也不能强制员工996;阿里巴巴从来也都提倡,认真生活,快乐工作!但是年轻人自己要明白,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不为996辩护,但向奋斗者致敬!


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

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


  并附上了支付宝夜里灯火通明的照片:

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

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


  996下只有到当前工资的2.275倍
  才在经济账上不吃亏
  其实,大家对996的最大分歧是钱有没有给到位。
  “996”工作制的周工作时间为最低12x6 = 72小时。
  中国大陆工时规管现况(标准工时): 一天工作时间为8小时,平均每周工时不超过40小时;加班上限为一天3小时及一个月36小时,逾时工作薪金不低于平日工资的150%。而一周最高工时则为48小时。平均每月计薪天数为21.75天。
  按照劳动法规定,996工作制下只有有到当前工资的2.275倍,才在经济账上不吃亏。


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

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

……
  “人民日报”:强制加班不应成为企业文化
  其实,昨日的《人民日报》对996也有进行评论:强制加班不应成为企业文化。
  评论称,有媒体调查发现,强制加班实际上已经成为互联网行业的“习惯”企业文化首先要讲法治,恪守法律精神,严守法律红线,在法律的框架内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强制加班不应成为企业文化。

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

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

  诶算了,不说了,基金君继续007加班去。

来源:中国基金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3 19: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强东:混日子的人不是我的兄弟

  4月12日,继马云在内部讲话中提到996以后,刘强东也在微信朋友圈发表了《地板闹钟的故事》一文,疑似针对近来热议的996工作制表态。

  文中称,自己刚开始做电商的时候,每天都睡在办公室,整整四年,在这时间内作为京东的一号客服,为了保证24小时服务,把闹钟设定为2小时后响铃,从来没有连续睡眠两个小时以上。

  刘强东在文中也表示,近四五年没有实施末位淘汰制,“人员急剧膨胀,发号施令的人愈来愈多,干活的人愈来愈少,混日子的人更是快速增多!这样下去,京东注定没有希望!公司只会逐渐被市场无情淘汰!”

  刘强东还表示,“混日子的人不是我的兄弟!真正的兄弟一定是一起拼杀于江湖,一起承担责任和压力,一起享受成功的成果的人!我是要为18万兄弟背后那18万个家庭负责,还是要留下那1%混日子的人,向他们负责?我没有选择余地!”

  该文还强调,京东永远不会强制员工995或者996。刘强东称虽然没法像创业初期那样拼命工作了,但是现在还是坚持“8116 8”,即周一到周六,早8点工作到晚11点;周日工作8个小时;每个月休假两天;每年也会休一次长假。

以下为刘强东朋友圈全文↓

刘强东:混日子的人不是我的兄弟

刘强东:混日子的人不是我的兄弟


  网友:别上着996的班,拿着955的钱

  然而,这一次,大佬们用亲身经历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网友们并不买账。

  网友们最担心的是,大佬们的这一番苦口婆心,换来的不是自己在职场的斗志昂扬,而是工作环境的恶化。

  首先,加班不是不可以,但免费加班不能接受。

  在马云的微博下,一位网友的评论获得了16466个点赞,这位网友说,“996没问题,9107都没问题,问题是:你觉得员工的时间值钱才买996吧?那就要付比955更多的工资才匹配。所以说到底,不是工时制的问题,是工资的问题。”

  其次,担心公司老板会因此强迫员工加班。

  另一位网友在评论中担心,“你有想过作为一个行业领头人说出这样的话之后,有多少小公司的老板会曲解你的意思,拿你的话强迫员工996吗?求求你了,你应该做的是去改善行业环境,而不是给员工灌鸡汤!!!”这位网友的担忧,获得了15679个点赞。

  并且,工作并不是人生的全部,很多网友提出质疑,工作996了,家庭怎么办?生活怎么办?

  有网友评论说,“并不觉得996是福气,你的身体怎么办,你的家人怎么办,你的孩子怎么办?事业成功了人生就成功了吗?”也有网友表示,“作为996的家属,我强烈反对。家人儿女都需要你的陪伴。”

  还有机智的网友发了这样一张图↓

刘强东:混日子的人不是我的兄弟

刘强东:混日子的人不是我的兄弟


  要奋斗精神更要劳动权益

  关于996工作制引发的热议,人民日报微博发文表示,网络热词996折射不少企业的加班常态,令人反思:什么才是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适者生存的竞争中,诚如马云所言,“不付出超越别人的时间和努力,怎么成功”。
  但牺牲健康为代价的成功值不值?有没有提高效率的更好办法?企业由大到强,葆有奋斗精神、敬畏法律底线、重申劳动权益,一个不能少。

来源:北京青年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6 01:3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逃离996:我宁可不婚不育不买房,也不要拼命

  编者按:

  这里是民生调查局,见人所未见,调查民生之变。关注你想关注的、你没关注的,调查你想看的、未看到的。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4月16日电 题:逃离996:我宁可不婚不育不买房,也不要拼命

  ​记者 李金磊

  最近,“996” 工作制持续刷屏网络。

  从早9点工作到晚9点,每周工作6天,这一工作制正遭遇以程序员为代表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弹和抵制,也引发了全社会的大讨论。

  在这场大讨论中,你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朋友圈支持“996”的往往是老板们,他们一边说不会强制员工“996”,一边端出心灵鸡汤:“996是巨大的福气”、“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每个人都必须有拼搏精神”。

  而反对“996”的人则多为普通员工,吐槽“工作996,生病 ICU”、“996加班公司黑名单”、“996有多苦”的话题轮番登上微博热搜。

  有人抱怨完,但在“不加班就走人”的压力下不得不继续“996”;而也有人无法接受“996”,毅然选择逃离。“宁可不婚不育不买房,也不要拿命换钱”的低欲望人群正在悄然而生。

  “除了工作,我还有家人和生活”

  ——“妈妈在做手术,我在医院加班”

  一家中国公司招聘了一位日本研发人员,上班第一天他对部门同事说:“我在日本就是个加班狂,希望大家能跟上我的节奏。”一个月后,他临走时扔下一句话:“你们这样加班,是相当不人道的。”

996

996


  这虽然是一个段子,但毫无疑问,程序员是“996”工作制的重灾区。”工作 996,生病 ICU”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一种自嘲。

  程序员加班有多恐怖?在北京当了8年程序员的80后刘力深有体会。“其实程序员何止是‘996’,简直是‘007’,随时随地需要加班,我去哪儿都得背着电脑。”

  “刚认识我老婆的时候,两人去逛街,半路领导打了个电话,然后我不得不回去加班,把她一个人扔在商场里,一段姻缘险些就此断送。”刘力说,为了不再发生这种事儿,就专门买了个小电脑,走到哪里都背着,随时开工。

  令刘力最崩溃的一次是,陪妈妈去医院做手术时,接到领导布置的一项紧急任务,不敢拒绝的刘力不得不在医院病房里打开电脑加班。“当时真的是欲哭无泪。”

  无休止的加班,休息日也要随时待命,年纪增长后身体逐渐吃不消,再加上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和照顾家人,对家人的亏欠,以及在北京买房的遥遥无期,都令刘力心生退意。

  今年,刘力选择了辞职,准备回老家发展。“现在还没想好干什么,就是不想干程序员了。”

  “没有加班费、只有心灵鸡汤都是耍流氓”

  ——“钱没给到位,谁愿意996?”

  采访中,不少人表示,“996”工作制虽然辛苦,但只要钱给到位,还是愿意接受的。最令人难以接受的是“没有加班费,只有心灵鸡汤的996”。

  现实中, 企业为了规避法律,一般都不会要求强制实行“996”,而是美名其曰“弹性工作制”,但是却通过绩效考核制度的设计让员工不得不加班。

  1995年出生的吴希是一名设计师,最近刚换了工作,之前工作就是“996”,月薪8000元,不过要达到全勤绩效才能拿到全额工资。

  “每天要7点起床,10点钟到家。睡觉?忙的时候两点能睡觉就算早的了,累到受不了。”吴希表示,单位安排的工作量考核逼着你“自愿”去加班,加班费就别想了,而且如果完不成工作量,绩效工资就没有了。

  干了半年之后,吴希直接裸辞,回贵阳老家找了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工资只有5k,也就够生活,但是我很开心。”

  “有一个大学舍友工作是数据建模,坚持了一年也辞职了,说再不辞职要死了。我只想说还要命的话就别去‘996’。”吴希感叹。

  全国总工会开展的第八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显示,迫使职工超时加班现象较为普遍,每周工作超过48小时的职工占21.6%,仅有44%的职工表示加班加点按劳动法规定足额拿到了加班费或安排了相当时间倒休。

  宁可不婚不育不买房,也不要拼命

  ——“没必要拿命换钱”

  日前,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春玲公开谈到,从社会学看,“996”在日本很失败,拼命工作拼命赚钱的“过劳日本”和今天的“低欲望日本”密切相关。年轻人看到父辈那么拼命却老来如此,索性选低欲望,选择不拼不婚不育。

  而这种场景似乎也在中国的年轻人中上演。

  “我不要买大房子,不买车,也不要吃美食,不结婚,不生孩子。工作轻松简单工资低,只是为了简单的一日三餐。”

  这是1994年出生的江苏小伙王楷的人生宣言。目前在旅行社工作的他,绝对不考虑“996”,“人活着没必要给自己弄这么累”。

  在王楷看来,自己就属于低欲望人群。“就算你996努力得成狗,你能买得起房吗?既然996也买不起房,还不如回家养老,单身过好自己的生活,等父母年老后管好就行。”

  “现在的婚姻危险系数很高,也不敢保证自己不会生出叛逆的孩子。而且普通家庭生孩子,等他成年了要为自己的家庭打拼,谁为你养老?”

  吴希也表示,“父母有工作,我只要养活自己就够了,所以我觉得没必要挣什么大钱,自己过得舒服就行,平时自己消费也不高,对于我来说没必要去用命换钱。”

  休息了半年的北漂王珂,目前在找工作,面试中她发现很多单位的工作时间都调整为一天10个小时加单休,接近“996”,但都她明确表示了拒绝。

  “让人按996的模式去上班,还挣那点钱,我宁愿找个单位当前台去,朝九晚五周末双休,少挣少花。”

  在王珂看来,如果“996模式”成为一种常态,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会降低,也必然会造成大量的低欲望人群。

  “再大的物欲,人还是得先活着,加班加到心跳加速、心态崩了的时候,钱扔面前都不想要,只想休息。”王珂说,“真到了这一步,不就把人都逼成低欲望人群了吗?差别就是,有些人先捞一桶金,再做低欲望人群,有些人干脆直接做个低欲望人群。”

  逃离“996”,争议仍在继续

  “我们为了收入而工作,若说我们因此而变得非常富有,为什么我们的个人生活却如此贫乏呢?”日本经济学家森冈孝二的《过劳时代》一书中写到。

  有些人已经用脚投票,选择逃离“996”。但有关争议仍在继续。

  支持者不乏互联网大佬,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最近三次谈到“996”,其抛出的“996福气论”引来不少骂声。

  但面对外界对其“展示资本家的獠牙面目”的评价,马云坚持“向奋斗者致敬”“你不付出超越别人的努力和时间,怎么能够实现你想要的成功?”

  京东CEO刘强东也抛出“兄弟论”,称“京东永远不会强制员工995或者996,但每一个京东人都必须具备拼搏精神”“混日子的人不是我的兄弟!”

  反对者如当当网创始人李国庆,“每天不算路途,11小时工作时长,那恋爱,家庭,社交无暇,而这是生活的目的,还是为工作高价值的调节,正是一张一弛啊;优秀的企业是结果导向,效率导向。

  “996”让人“一朝回到解放前”?

  耐人寻味的是,“五一”国际劳动节马上来临,这个节日正是为争取8小时工作制而来,此时中国社会却掀起“996”讨论,令人有时光错乱之感。

  回顾中国的工时制度,上世纪80年代,中国人一周工作6天,只有星期天才能休息,但这一天反而要做很多事,“战斗的星期天,疲劳的星期一”是当时的流行说法。

  到1994年,国家施行“大小礼拜制”,每隔一周休息两天。休息两天那周为“大礼拜”,而只休一天那周为“小礼拜”。“大礼拜”刚实施时,很多职工周六跑去单位上班,却发现当天休息。

  到1995年,“双休日”出现,中国正式实行5天工作制,即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

  双休日制度实施20多年后的今天,“996”工作制的流行让人恍惚有种“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感觉。

  “996”不该也不可能成为一种潮流

  令人忧虑的是,“996”工作制似乎有着从互联网企业向各个行业蔓延的趋势。很多人担心,如果“996”成为一个行业的潜规则甚至明规则,个人除了跨界外就难逃加班的命运,就这样裹挟着沦为“过劳一代”。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黄伟认为,从更深层次分析,“996”的背后是互联网发展初级阶段红利下降后,互联网公司出于节约人力成本的考虑,更加强调单个人力资本的产出价值。

  “之所以现在部分企业推行996,主要还是因为行业竞争压力大,想以此提高效率并降低人工成本。”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表示,“996”工作制明显违法劳动法。

  根据规定,法定工时是一天工作 8 小时,平均每周工时不超过 40 小时;加班上限为一天 3 小时及一个月 36 小时。

  “996属于过度超时加班,侵害劳动者的休息权,即使给钱也是违法的,这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是不能接受的。”苏海南说,“尽管目前在某些特定岗位实施996有现实需要和可能,如IT行业的高中层管理人员及研发人员(其中后者也应征得其同意并额外付酬),但普遍性、制度性实施是行不通的。”

  在苏海南看来,80后、90后日渐成为工作的主力军,他们更加关注工作生活平衡,维权意识也高,在这种背景下如普遍推行“996”,一是违反劳动法律法规,二是损害了企业应有的人文关怀,三是背离了劳动者和社会的心理预期,肯定会引发众怒,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一种社会潮流。

  王珂表示,虽然“996”工作制短期会为企业节省开支,但是长久下来反而影响员工为企业做出真正有创造力的成绩。人跟机器的不同就在于人有想法有感受有创造力,但人的创造力不是来自于日复一日机械式的工作。

  “通过牺牲员工健康和休息,迫使员工超时工作最大限度产出来换取企业发展的做法是竭泽而渔,”苏海南建议,对于企业来说,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工时制度安排要合法化、人性化,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改善管理,最大限度调动员工积极性,同时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来提高生产效率。(应受访者要求,部分受访者为化名)(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6 02: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强东和马云的另类战争

周掌柜:马云重新定义了“加班”,刘强东则重新定义了“兄弟”,但榨干奋斗者的时代已经过去,回归平常人的生活和逻辑是每一位时代枭大佬必须面对的真问题。

刘强东、马云

刘强东、马云


很难想象,刘强东、马云(见文首照片)在2019年初,竟然“枪口一致对外“的和视觉中国争起了媒体头条。如果说马云重新定义了“加班”,视觉中国重新定义了“版权”,刘强东则重新定义了“兄弟”。

京东自称是1998年6月18日创立,应该就是6•18促销的由来。阿里巴巴自称于1999年创立。我们很多旁观者也都是目睹着刘强东亢奋的价格战,听着马老师从谈梦想到布道高科技茁壮成长起来的。不可否认,这两家公司深刻的改变了中国互联网和我们的生活。

对两者成功的理解,很多人直白的说是靠老百姓一单一单买出来的,套用解放战争的那个比喻,就是——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但两位企业家的视角多少有一些不同。刘强东长时间的口径是:兄弟们拼出来的。马云早期一直在宣传:18罗汉的团队精神带来成功。可今天的舆论风潮,两者恰恰是在“兄弟”和“团队”问题上出事儿,推小推车的“人民”对于两位企业家有了诸多不满。

作为商业战略顾问,其实我们都很理解企业家们说这两句话的背景和语境,相对于比较熟悉的其他企业来讲,都有类似和相通的地方。还不能说刘强东更缺少同情心,也不能说马云蔑视团队的权利,可这次舆论一边倒的风潮的背后,还是有必要做一些更深入的思考:

首先,从人力资源角度,榨干奋斗者在90后身上已经不管用了。

90后成为职场主力之后,这个人群对生活和奋斗的理解已经远远超越了70后的艰苦创业和80后的奋勇拼搏,他们大部分生活在一个相对富裕的环境,得到更多家人的关爱,享受互联网信息红利更多,让他们视野开阔,更国际化。也正因为这样,马云提出的996言论似乎更适合对70后和80后宣扬的奋斗者文化,90后并不感冒,他们觉得奋斗既然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不能有命赚钱没命花。

这种年轻人群价值观的变化其实在世界范围内都很普遍,德国二战之后有一批妇女是在战争废墟上用锤子敲打废墟中的钢筋卖钱为生,被称为“锤子妇女”,他们的行为深刻的影响了下一代的年轻人,他们也都很吃苦耐劳,所以西德在70和80年代的成就就是这些人创造的。但过了几代人之后,目前欧洲年轻人大部分是“新嬉皮士”风格,有调性、爱社交、喜欢探索、平衡生活。包括美国、日本在内,激励90后大多采用怀柔的沟通和迎合方式,像过去榨汁机一样的制度安排以及鸡血一样的激励已经不管用了。

说到底,中国公司在经历了劳动力红利和智力红利之后,随着年轻人的变化,这个红利已经基本消失了,我们注定要走上西方企业员工工作家庭平衡的常态,靠技术前沿创新引领行业,靠工作质量而不是时间取胜,创业领域也不会出现太多靠简单拼搏取胜的公司了。即使很多企业依然希望通过舆论、制度等继续激发奋斗者热情,但客观上高强度的竞争已经让人被榨干了,进一步的高压政策维系的其实只是表面上的忠诚。通过解放人激发创造性的生产力,才可能创造增量的竞争力,这个历史潮流谁也改变不了。

其次,从组织的角度,无差别奋斗时代退却后劳资矛盾将成为了组织内部核心冲突。

这一点我们分两个方面去看,其一,中国目前的成功企业家之所以广受赞誉,一个根本原因在于大家都是改革开放之后,在一个公平和平等的环境中竞争,他们是人人认可的胜出者。时代给了这些拼搏者光环,一波一波的机会让他们像弄潮儿一样被尊敬和关注。但是这个时代性的道德基础应该说从现在这个时间节点看,已经接近尾声了,商业环境饱和竞争后已经出现了稳定格局,白手起家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在社会结构上出现了明显的阶层固化。这样看来,平等思维已经被打破了,进而普通人对企业家的看法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一点很多企业家还感觉不到,他们还理所应当的觉得社会应该对自己的成功给与尊重,觉得自己对社会做出过重大贡献,但忽视了正在孕育的这种阶层对立情绪。

其二,从过去的劳动力和智力充裕,已经渐渐发展到相对短缺。特别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招募高质量工人难度加大,不但成本高,而且90后不太愿意干简单枯燥的工作。抱怨996的程序员其实本质上是拥有智力和专业性的高科技产业线“工人”,他们同样有了类似的世界观认知。可以预见未来的10年,生产线工人、高智力程序员、服务类个体创业人才应该都是趋于短缺的,即使AI人工智能的发展似乎可以替代很多人的劳动,但可能从年轻人自身的角度,他们或许在机器替代之前就放弃了这些注定没有前途的简单劳动。这两个特点,都会因为企业家和年轻人价值观缺少一致性导致激烈冲突。

最后,从公关角度,成功企业和企业家需要尊重公众的道德伦理。

应该说京东的危机公关犯了一个常识性又很普遍的致命错误,就是极度自信的企业家希望通过“定义”对抗社会伦理。老百姓理解的“兄弟”和努力没有关系,恰恰需要在干不动了的时候被关怀。这个体会起来,中国文化中实际上是把构建人际关系作为一种类似西方社会保险用途的防风险投资。当初大家和刘强东一起创业,信任京东从某种程度上就是希望这种“兄弟”文化给自己一个安全感。那么即使从企业经营的角度,不得已裁员,之前建立的这种文化也应该被尊重和延续,而不能通过一个定义就涂抹修改、翻脸不认人了。

很多年前,笔者在美国的美世咨询工作期间,我们也做过裁员的项目,会充分的准备沟通内容并设定一个横跨几个月的沟通计划,对法律和规则进行充分的研究,科学补偿,也要做舆情疏导工作。而刘强东表现出来的态度,不但缺少专业性,已经可以算得上是傲慢和粗暴,也深刻的挫伤了平凡人的进取心,不免让人产生卸磨杀驴的感觉。这时候即使从法律上拥有所有合理的程序正义,舆论也没法接受了。而马云的对外沟通,一直以犀利和直白著称,这次所谓“996是福报”从公关角度最大的问题就是,高姿态把自己推到了一个社会既得利益阶层的行列,这种累积其实已经让他作为草根企业家的品牌形象有了很大打击,很多人多少有一些厌恶了。

综上所述,我试图做一个总结:刘强东和马云似乎在组织管控上的霹雳手段、凶悍打法是高度一致的,他们都认为自己的敌人是组织的“惰性”,要用铁腕打赢这场另类战争。但他们都不得不面对一个属于90后甚至00后的互联网创新时代,如果说之前他们打的仗都是基于商业利益交换逻辑,靠弄潮时代搏得机会,现在这场战争是关于价值观、关于人心的。既然社会主体劳动人群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靠100个马云、100个刘强东也无法扭转年轻人审美。

榨干奋斗者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回归平常人的生活和逻辑是每一位时代大佬必须面对的真问题。如果现在的企业家们都缺少这些深入思考和同理心,你觉得他们能打赢和组织“惰性”的战争吗?或许大佬们的敌人根本就不是“懒惰”,而是换一个姿势做梦的希望。

FT中文网专栏作家 周掌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25 08: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凡人 于 2019-4-25 08:11 编辑

年轻人,你们为何假装热爱工作?

ERIN GRIFFITH
2019年4月24日


TAYLOR CALLERY

TAYLOR CALLERY

TAYLOR CALLERY

当新的工作周开始——无论是早上在咖啡店排队,在拥挤的通勤地铁上,还是当我开始无尽的收件箱之旅——我一次也没有停下,仰望天空,然后低语一声:#感谢上帝终于周一了(#ThankGodIt’sMonday)。

很显然,这让我成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叛徒。我是在最近访问WeWork在纽约的一系列办公场所时了解到这一点的。在那里,抱垫恳求忙碌的租户“做你喜欢做的事情”,霓虹灯招牌要求他们“更加努力奋斗”,壁画在传播“TGIM”(感谢上帝终于周一了)的福音。连WeWork饮水机里的黄瓜都有自己的议程,“不要在感到累时停下”,有人最近在漂浮的蔬菜上刻下这样的句子。“完事了再停下。”很少见到“喝Kool-Aid”的隐喻如此直白。

欢迎来到奋斗文化。它迷恋努力、无尽的积极和幽默的缺失,一旦你注意到它,就不可能逃脱。“Rise and Grind”(起床,奋斗)是耐克(Nike)广告的主题,也是一位《创智赢家》(Shark Tank)创业者的著作标题。新媒体新贵——譬如制作畅销商业新闻电邮、承办系列会议的Hustle,和由奋斗文化守护神加里·沃伊內楚克(Gary Vaynerchuk)创办的内容公司One37pm——并不把野心当作达成目的的手段,而是把它当作一种生活方式。

“目前的创业状态比事业更重要,”One37pm网站上“关于我们”的页面写道,“这是野心、勇气和努力。这是一场点燃你创造力的现场表演……一次让你的内啡肽流淌的出汗运动……一个拓展你思维方式的远见卓识者。”从这个角度看,一个人不仅永远不会停止奋斗,而且永远不会走出一种工作的激情,在这种状态下,锻炼或参加音乐会的主要目的是获得重回办公桌的灵感。

One37pm母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瑞安·哈伍德(Ryan Harwood)告诉我,网站内容针对的是年轻一代,他们希望获得追逐梦想的许可。“他们想知道如何在任何时候拥有属于自己的时刻,”他说。

“拥有自己的时刻”是对“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的一种聪明的包装。在新的工作文化中,忍受、或者仅仅是喜欢自己的工作是不够的。员工应该热爱自己的工作,然后在社交媒体上推广这种热爱,从而将自己的身份与雇主的身份融合在一起。不然领英为什么要建立自己版本的Snapchat故事呢?

这就是辛劳的魅力,它正在成为主流。最明显的是,WeWork正在成为办公室文化的星巴克(Starbucks),投资者最近对该公司的估值为470亿美元。它向27个国家的40万租户输出其标志性的工作狂形象,其中包括全球财富500强中30%的企业。

今年1月,WeWork的创始人亚当·诺伊曼(Adam Neumann)宣布,他的初创公司将更名为We Co.,以反映其在住房不动产和教育领域的扩张。Fast Company在描述这一转变时写道:“公司的目标不仅是出租办公桌,还包括人们在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生活的方方面面。”你可以想象,理想的客户是这样一个人:她迷恋WeWork办公室的美学——刻着激励语的黄瓜之类——睡在WeLive的公寓里,在Rise by We健身房锻炼,把孩子送到WeGrow学校读书。

从这个角度看,20年前的下个月推出的X世代懒汉赞歌《办公空间》(Office Space)感觉就像是来自遥远国度的科幻小说。几乎不可想象如今的创业公司员工会像主人公彼得·吉本斯(Peter Gibbons)那样坦白:“我不是懒。只是不在乎。”工作场合的冷漠没有一个社会可接受的社媒标签。

不难把忙碌文化视为一种欺骗。毕竟,对那些身居高位的人来说,说服一代工人勤奋苦干是很有利的。

“绝大多数鼓吹‘工作狂’的,并不是真正工作的人,”软件公司Basecamp的联合创始人戴维·海涅迈尔·汉森(David Heinemeier Hansson)表示。“他们是经理、金融家和公司所有者。”去年10月,他在宣传自己的新书《不必为工作疯狂》(It Doesn’t Have to Be Crazy at Work)时,我们谈到了创建健康的企业文化。

海涅迈尔·汉森表示,尽管数据显示,长时间工作既不能提高生产率,也不能提高创造力,但过度工作的迷思依然存在,因为它们证明了只为一小群精英技术人创造的巨额财富是合理的。“这是残酷和剥削,”他说。

如果特斯拉(Tesla)达到一定的业绩水平,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将获得超过500亿美元的股票薪酬。他可以说是一个好例子——他赞美许多人的工作,但主要受益人是他。去年11月,他发推说有比特斯拉轻松得多的地方,“但是没有人能靠每周工作40小时改变世界。”合适的工作时间“因人而异”,他接着写道,但是,“承受过80个,有时最高超过100。痛苦程度从80开始呈指数增长。”

在推特上有超过2400万关注的马斯克进一步说,如果你热爱你所做的事情,“(大部分时间)感觉不像在工作。”就连他也不得不加上括号软化TGIM的谎言。

对于“永不止步大教堂”(Cathedral of Perpetual Hustle)的会众而言,在任何非工作相关的事情上花时间都是会感到愧疚的。旧金山创业者约翰逊·克劳福德(Jonathan Crawford)跟我说,在努力创办自己的电商初创企业Storenvy的过程中,他牺牲了自己的感情生活,增重了40多磅。就算有社交也是为了积累人脉。要是看书就是商业书籍。他几乎没做过任何对他的公司没有“直接ROI”——即投资回报——的事情。

在意识到这让自己感到痛苦不堪之后,克劳福德改变了他的生活方式。现在,作为投资公司500 Startups的驻场创业者,他告诉广大创始人去寻找非工作相关的活动,像读小说、看电影或玩游戏。这听起来多少有些离经叛道。“但想不到这让他们茅塞顿开,因为他们没意识到他们把自己当成了要耗尽的资源,”克劳福德说。

理论上,过度狂热工作的结果便是倦怠。这正是Buzzfeed文化评论人安妮·海伦·彼得森(Anne Helen Petersen)近期一篇热门文章的主题,文章深刻反思了年轻人热衷奋斗文化的不适宜性。换言之:如果千禧一代真的如人所说是懒惰且养尊处优的一群人,那为什么会对在工作中有出众表现这么上心?

彼得森认为,千禧一代不过是在不顾一切地努力达到他们自己的高期望值。一整代学生从小就被教育应该有好成绩,在课外活动上有卓越表现,这样就能换来满足他们的激情的充实工作。相反,他们到头来却只得到不稳定、没有意义的工作,以及一堆学生贷款债务。于是,假装成热爱周一早晨、起床奋斗的人,作为一种防御机制,也就显得可以理解了。

大多数工作,哪怕是好的工作,都充满了毫无意义的苦差事。大多数公司都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令我们失望。然而,在HBO讽刺剧《硅谷》(Silicon Valley)把空洞无物的使命宣言“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变成了一个反复出现的笑料后,许多公司仍然以冠冕堂皇之辞为工作贴金。例如,Spotify这样一家让你听音乐的公司宣称,它的使命是“释放人类的创造潜能”。允许用户上载文件和其他东西的Dropbox表示,它的目的是“通过设计一种更开明的工作方式,释放世界的创造力”。

利兹大学商学院(Leeds University Business School)经济学教授戴维·斯宾塞(David Spencer)表示,企业、经济学家和政界人士的这种姿态,至少可以追溯到16世纪欧洲重商主义的兴起。“为了尊奉工作,雇主一直在努力让人不去注意工作令人不快的部分,”他说。但这种宣传有可能适得其反。斯宾塞说,在17世纪的英国,工作被誉为治疗恶习的良方,但让人失望的真相只会令工人们喝更多酒。
互联网公司鼓励员工将工作与作为人的内在价值等同起来,这种做法有可能存在误判。在长期享受正面评价之后,科技行业正在经历广泛而激烈的反弹,从垄断行为、传播虚假信息到煽动种族暴力等问题不一而足。员工对于他们手中权力的大小,正在产生新的认识。去年11月,约2万名谷歌员工参加了一场罢工,抗议公司对性侵者的处理方式。还有员工终止了公司与五角大楼的一份可能有助提高军用无人机杀伤力的人工智能合同。

海涅迈尔·汉森以员工的抗议活动为据,证明千禧一代的员工最终会反对过劳工作文化。“人们不会容忍这种情况的,”他在说这句话时用到了脏字,“也不会相信那种永恒的幸福就在于监控你上厕所次数的宣传。”他指的是雅虎的前首席执行官玛丽莎·梅耶尔(Marissa Mayer)在2016年的一次采访中说,一周工作130个小时是有可能的,“如果你对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洗澡以及上厕所的频率进行全局安排的话。”

最终,员工必须决定他们是欣赏还是拒绝这种程度的付出。那次采访的内容出来后,梅耶尔的言论在社交媒体上受到了广泛的抨击,但自那以后,Quora的用户们迫不及待地分享他们效仿梅耶尔日程安排的策略。同样,马斯克关于“痛苦程度”的推文也引来了大量批评,但也收获了同样多的赞誉和求职。

2019年的严峻现实是,通过Twitter乞求亿万富翁赏一份工作,并不会被人认为是什么尴尬的事情,反而是一种完全可行的成功之道。在某种程度上,你不得不佩服这些玩命的人,他们看到了一个令人沮丧的系统,而且明白要想在这个系统里取得成功,就必须完全不知羞耻的照单全收。如果我们注定要忙碌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何不假装喜欢它。哪怕是星期一。

纽约时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4 22:46:12 | 显示全部楼层


马云第四次谈“996”,承认被批评,态度发生了转变


近半月,全民大谈“996”,起初只是程序员抵制加班而发起的活动,后来却因马云等大佬加入讨论而登上舆论热潮,一时间,996工作模式变得全民皆知。

“996工作制”,顾名思义就是9点上班9点下班,一周工作六天的工作模式,相比于现在的八小时工作制,工作时间要长得多。

对于这个模式,大部分人都是反对的。

马云:能够996是福报

而马云先后分别发表了“付出才有回报”、“能够996是福报”的言论,网友再次让马云成为了讨论的焦点。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马云很努力地想要传播他的思想、解释他的观点,但却鲜有人买账。从马云第一次的言论开始,网友对马云就是一片声讨笔伐。

对于绝大多数的工作者,无论付出多大的努力,所得到的薪酬都是一定的,最后挣得钱大多数都是进了老板的口袋。所以实行996本质上就是对于员工的压榨剥削,也难怪一向口才出众的马云也折戟在此,毕竟有些言论显然是跟广大工薪一族站到了对立面。

马云再谈996:企业家应该更努力

而随后,马云似乎意识到了言语的不妥之处,又为自己做出辩驳:不为996辩护,但为奋斗者致敬。再次谈到996工作模式,马云这么说:公司如果想要通过996获得利益,这种方法是愚蠢的。真正的996应该是让员工进行自我提升。并且,在此次谈话中,马云还强调公司的领导人、企业家更应该全身心的投入工作,这样,才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部分人在听了马云的这番言论之后,情绪趋于缓和,但也依然有一部分人认为,马云的这番言论就是死不认错,在为自己狡辩。

马云第四次谈“996”终于说到了点子上

4月23日,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举办了“2019中国绿公司年会”,马云作为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主席,自然发表了演讲。

而这次,他又不可避免地谈到了“996”,他表示:最近大家讲的,批评我的比较多的是996,我自己这么觉得,我们这些人必须做的比996更多,员工才能生活得更好,社会才能更加进步。

马云这次终于说到了点子上,企业家跟员工的工作方式的确不能混为一谈,企业的老板24小时不间歇工作那是“劳模”,但却不能要求员工“996”。

在小编看来,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说,工作的目的大多都是赚钱,谈理想谈发展对大多数普通员工来说,都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再者说,社会进步到今天,生活得到基本的保障后,人的一生也不单单只是为了工作。



科技观察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SiXiang.com 思乡思想

GMT+8, 2024-4-26 16:0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