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搜索
查看: 8325|回复: 0

世界不可能是平的特朗普的美国梦将碎向何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1 12:5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世界不可能是平的 特朗普的美国梦将碎向何处?


本文选自中信书院阅读时差栏目。阅读时差动态实时同步全球前沿新知,为你打破知识的国界。

本期阅读时差为你分享的这本书叫《世界不是平的》。

这个书名可能会让你想起另外一本书,《世界是平的》。这本书是2006年在国内出版的,书中认为,21世纪的世界是平坦的,全球化不可避免。时隔10多年之后,《世界不是平的》则在新形势下反思了全球化,并且给出了一个完全相反的结论:由于经济和政治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中,所以世界肯定不是平的,也不可能是平的。

全球化意味着商品、服务、资本和劳动力都可以跨国界自由流动,在世界各地都有很多支持者,却在过去几年仿佛突然换了档,不仅陷入停滞状态,甚至发生了逆转和倒退。最明显不过的例子,就是英国全民公决脱欧和美国政府重提“一切以美国优先”。为什么从普通民众到政客都开始抵制全球化了呢?作者试图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研究回答这个复杂的问题,并进一步审视了全球化的终结可能对世界和平与全球经济秩序产生的影响。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立在自由贸易原则和开放资本市场基础之上的全球化,一直都被认为是通向经济繁荣的最佳途径。不过,经济可以是全球的,政治却是自己的,本国的政治势必会影响全球的经济。

这本跨越了经济学、政治学、哲学、历史和地理的著作,材料丰富,见解独到,深刻剖析了美洲、欧洲、亚洲等主要地区之间错综复杂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点明了无论国与国之间、精英与非精英阶层之间的关系如何变化,全球化在21世纪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政治和权力。

作者在各种复杂的因素中抽丝剥茧,提炼出了全球化面临挑战的另外三个关键词:移民、技术和金钱。这些可能被视为“破坏性”的因素,超出了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控制范围,却会对未来几十年的政治和经济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今天我就通过这三个关键词,给你分享作者提出的有可能终结全球化的三方面因素:

第一,21世纪巨大的移民潮加剧了国家内部的不稳定;

第二,技术的进步可能引发全球供应链的崩溃;

第三,货币战争将会重建一个“赢者通吃”的旧世界。

移民潮加剧国家内部的不稳定

首先,我们来说说第一个核心观点,移民潮可能加剧国家内部的不稳定。

在19世纪初,全球化的最大驱动因素就是人口流动。工业革命开始之前,这些人大多数是来自非洲的奴隶。随着工业革命的出现及交通成本的降低,自愿移民的数量迅速增长。到了19世纪中期,每年大约有30万移民离开欧洲来到大洋彼岸的美国和加拿大。这些人增强了移民接收国的人力储备,他们的收入也比在本国要高。他们挣的钱越多,出钱支持朋友和家人移民也越容易。如此一来,移民带来了更多的移民。

就拿美国来说,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边境逐渐开放,青壮年人口的比例增加,人口数量稳定,结构趋于年轻化。但这也带来了另外一些问题。截至2015年,美国的西班牙语使用者比西班牙本国的人还要多。估计到了2050年,美国公民中将有1亿 3800 万的西班牙语使用者,几乎占了总人口的一半。

如此巨大的移民数量,可能会让来自同一国家的移民选择组成自己的社区,难以融入当地社会。比如在美国,长此下去就可能会分裂成主流的英语社会和主要讲西班牙语的零星区域。这种分化到底会不会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目前还不知道,但2016年美国的总统大选已经充分说明,移民问题成了很多美国人的心病。这个问题甚至已经使美国重新走上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初所抱持的孤立主义道路。

除了经济不平衡产生的移民和政治因素造成的难民,环境变化也将成为移民迁徙的一大因素。比如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气候干燥、农作物产量下降,都可以催生为了生存而大规模迁徙的“环境难民”。一项预测表明,到本世纪中叶,可能会有2亿人因为环境变化而迁徙。

最重要的是,不管人口迁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移民越来越不受欢迎。移民目的国要么不得不接受,要么只能背离“人道主义”采取强硬措施。前面提到的英国脱欧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一项民意调查显示,英国民众最担心的就是移民,这种担忧甚至超越了医疗、住房、教育、恐怖主义等重大问题。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英国脱欧不是英国人拒绝经济上的全球化,而主要是反对移民的全球化。

对很多人来说,不管是对是错,移民实际上都被视为对自身利益的威胁。正是对移民的担心,才会导致某些国家重新划分了“他们”和“我们”之间的界限,回到孤立主义的老路上。按照这种趋势,全世界将很难应对未来几十年有可能爆发的大规模移民潮。

有趣的是,随着新技术的出现,那些反对移民的人更容易搭建起路障,而那些希望移民的人也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决定去哪些国家。技术通常被认为有利于全球化,但现在看来,显然并非如此。

技术进步导致全球供应链崩溃

接下来,我们就说说第二个因素:技术的进步可能会导致全球供应链的崩溃。

一般来说,我们都会认为技术的进步可以增进我们与世界的互动。我们可以通过电信通信技术在全球各个角落交谈,可以通过浏览器了解世界各地的新闻,可以通过互联网在全球采购商品并由快递送到家中。从这些技术进步来看,科技可以将世界缩小,可以让国家的边界消失,我们很容易就能相信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科技也具有不可预测的颠覆性。举个例子,19世纪的新技术就拉大了国家之间的差距。比如,蒸汽机的出现,解决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距离问题,允许人们在某一地点以低廉的成本生产商品,然后再通过铁路或轮船送到全世界。但这项新技术让一些具备地理优势的国家的大城市和港口越来越繁荣,同时,也导致了其他国家或地区大规模的去工业化,如新兴的印度钢铁业就像印度的纺织业一样被淘汰了。

当然,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出现,这些问题似乎迎刃而解了,全球供应链可以让各国深度参与其中。比如,苹果手机可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设计,在中国由富士康生产;宝马可以在英国牛津制造微型车,但它的发动机在巴西制造。物理距离当然没有改变,但科技给人的感觉就是世界正在缩小,西方的大量资本可以去新兴市场国家寻找廉价的劳动力,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全球化。

不过作者强调,技术的不断进步也可能会让历史开倒车。比如,机器人技术的出现和完善。如果机器人和计算机可以轻易地完成重复性的任务,那么再在国外寻找廉价劳动力也就没什么意义了。生产将会越来越多地“回岸”,也就是美国目前高唱的要让“制造业回归”,全球供应链的需求将迅速消失,经济和金融壁垒又会重新出现,最终导致各国将自己变为经济意义上的“封闭式社区”。

此外,技术还能够强化偏见的能力。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个性化内容推荐机制,可以让你很方便地浏览自己感兴趣的资讯,但也容易把你困在“信息茧房”里,让你的思维和观念越来越固化。

如果碰到一位种族主义者,或是反移民人士,就很容易在互联网上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每与这些人分享或交流一次,人的偏见也就强化一次,因为无论你的观点有多么让人不舒服,你总能找到认为你是正确的人。这种所谓的“社交媒体”不仅很容易超越国界的限制,导致反社会行为,而且还能够破坏现有的政治生态。而一旦这些带有偏见的“破坏者”掌握权力,就不大可能支持全球化制度,也不大可能会担心全球化是否面临全面瓦解的危险。

是否全球化最终取决于人们做出的决定,而不是技术所建立的联系。如果人们选择重新建立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那么技术就会越来越多地被用于这个目的。所以,科技也许能让我们更容易与世界建立连接,却不能保证世界会因此变得更加团结,而且它最终还可能会让一个国家内部的贫富鸿沟越来越大。当这种严重的分歧上升到政治层面之后,政府就可能会以牺牲全球经济为代价,寻求仅对自己国家有用的解决方案。比如,一些国家会发动所谓的货币战争,尤为突出的一点便是操纵货币贬值。这也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三个核心因素:货币战争将会重建一个“赢者通吃”的旧世界。

货币战争将会重建一个“赢者通吃”的旧世界

你可以想象一个全球化非常彻底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只需要一种货币制度来支持单一的全球市场,这样就没有各种投机纠纷,也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值得注意的是,现实世界有时似乎真的在朝“单一货币”的方向前进。比如在二战后,在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下,各国的货币可以以基本固定的价格兑换美元。

战后初期,这个体系确实促进了各国的经济复苏。但对美国来说却是个大麻烦。我们都知道,经济的发展需要适度的通货膨胀,所以美国也想多印点美元发展自己的经济,但是这样又会影响各国之间的贸易平衡。这个问题困扰了美国很久,最终由尼克松政府宣布结束该体系,也不再固定汇率,由各国政府随意浮动汇率。

当然,一个国家只有在拒绝资本流入本国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自主选择本国的通货膨胀率和汇率。而如果出现了通货膨胀,一般的做法是加息。加息是为了让人们多储蓄少消费,这样买东西的人少了,市场上流通的货币也少了,物价下降自然会抑制通胀。

但加息也是把双刃剑。如果国家允许资金自由流动,在你这里存钱比在其他国家要划算,就可能吸引大量的境外资本流入,兑换本国货币存钱以赚取利息。这样的话,本国货币的需求增加,就会导致货币升值。一国的货币增值,汇率自然也会上涨,也就意味着本国商品价格在国际市场上上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销量就要下降,最终会导致本国出口减少。为了遏制这种情况,就不得不降低利率,而这样又会导致通货膨胀。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死循环。虽然刚才的说法并不能代表一种绝对的现象,但从中也可以看出来,想要保证跨境资本自由流动的同时,又要实现稳定的汇率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这三者是不太可能同时实现的。

20 世纪80 年代,各国试图通过所谓的国际政策协作来解决这种三难困境。比如,2009年在伦敦举行的20国集团峰会,通过大多数国家下调基准利率、增加货币供应以及采取措施稳定物价,来扼制第二次经济大萧条的发生。虽然20国集团成功避免了又一次大萧条,却没能将经济恢复到原来的增长速度。各国央行一个接一个启动了印钞机,利用新发行的货币操纵汇率。

然而,在一个大多数经济体同时疲软的世界,用印钱来降低汇率风险的举措本质就是一场博弈:一个国家得到的就是另一个国家失去的;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就是另一个国家的通货紧缩。事实也证明了这一切。比如,从2012 年到2014 年,日元的大幅下跌可能阻止了日本的经济崩溃,却让人民币大幅升值,给中国带来了不必要的通胀下行压力,并让中国的出口环境变得更加糟糕。随后,欧元的大幅下跌又导致了美元走强,拖累了美国的经济增长,迫使美联储推迟了原定的加息计划。

换句话说,印钞机改变了一种货币对另一种货币的价值,货币政策在不知不觉间成了各国最终发动金融战争的一种机制。政策制定者发现,货币能够有效地将经济调整的负担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这也就成了一些国家将问题转移到其他地方的一种方式。但如果各国都希望将自己的债务问题转移到别处,就会形成一个混乱的、不断变化的货币体系。这样做的次数越多,造成的分裂就越大,“不是我赢就是你输”的情况也会越来越多。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胜者为王”、“赢家通吃”的方式一旦得到了承认,将会出现越来越多想要阻止全球化进程的人。

总 结

说到这里,这本书的内容就说的差不多了,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的主要内容。

首先,因经济不平衡产生的移民、政治因素造成的难民和环境变化产生的“环境难民”,已经被很多国家的公众视为对自身利益的威胁,这种担忧导致某些国家重新回归孤立主义;

其次,技术的不断进步也可能会让历史开倒车,人越容易与世界建立连接,就越容易强化自我的偏见,滋生反社会行为;用机器人取代廉价劳动力,可能会导致越来越多的生产“回岸”,也就是美国推行的“制造业回归”,最终导致全球供应链的崩溃;

最后,货币已经成为一种进行经济战争的手段,用印钱来降低汇率风险是一场零和博弈,不断地制造赢家和输家,最后的结果只能是重塑一个赢家通吃、弱肉强食的旧世界。

事实上,任何形式的全球化都不可避免地需要国家在开放带来的好处和主权利益之间做出某种妥协。面对全球化危机,作者也给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种选择是回到汇率完全灵活的世界,比方说,欧洲再也不用欧元了;

另外一种选择是为资本市场创建一套正规的调解程序,建立一个全球金融流通组织,一旦某个国家发生金融危机,资本纷纷撤出,这个国家就能向组织求救;

第三种选择则是完全放弃国家和金融市场的边界。

如果你对这些建议感兴趣,可以通过本书与斯蒂芬·D.金来一场思想碰撞和对话。

中信书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SiXiang.com 思乡思想

GMT+8, 2024-3-19 15:3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